标准化和人性化(基于教练技术的员工管理)

2023-04-07 19:15:18 最新体育 zengha

      记得之前在做培训调研时,有人提出:“到底是应该人性化管理,还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一度被大家理解为限制员工的工作自由,冷冰冰的,不人性化,极大损伤了员工的体验和创造性。参加过教练式管理的培训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管理是要最终产生绩效的,管理动作本身不产生绩效,所以落实到每一步,每个具体的事件,是要有标准的;对一线来说:续费提醒,是一个要做的工作,标准是:通知到决策人续费信息,并使客户续费成功。而不仅仅是打电话告知客户该续费了,实际工作中,还有没有打通电话的,没找到决策人的,由网管转达的,都只是做了,没有做到。一字只差,结果天壤之别。

      标准制定好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不是。如果只是制定标准就能有好的结果,那么就不需要管理了。那为什么同一标准下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不好呢?究其原因,一是意愿即态度,二是能力。员工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件事做到标准,正好也有这个能力把事情做到标准,那么结果一定是好的,反之,如果员工是被动的接受工作标准,即使是能力再强,没有发挥他主观能动性,结果一定不如前面的好,而“教练式管理”就是有效解决意愿和能力的问题。通过教练技术,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潜力,教会员工工作方法,发掘员工的身上的亮点,修正工作过程中的漏洞,通过不断的这样的循环,让结果有好的呈现。

      用教练式管理的方法开启员工的内心,调动大家主动工作的意愿,用标准化来对工作过程和工作事件进行管理,两者结合,就是一个能对结果负得起责任的优秀领导。

HIi,感谢您认真完整阅读我的文章,如果还需要进一步交流,可扫描识别下方图片,进入我的个人名片:

【教练技术】用聆听管理团队

你在任何一本关于沟通的书,如果打开谈到“听”的部分,恐怕“聆听”都是被反复强调的高频词汇,你会发现一系列的行为清单,告诉你什么才是具体的聆听。

聆听貌似每个人都会,但是只有经过刻意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聆听能力。

聆听是教练型领导能力中最基本的一项,没有全方位、深度的聆听,就没有教练型的领导力。

聆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聆听被称为自传式聆听。

聆听者的关注点在聆听者自己身上,用自己的认识、理解、情绪去评判对方的话,并急于下定结论,具体的表现是:

(1)一边听一边演绎,以为自己知道了。下属刚开了个头,领导以为自己就知道了下文,打断、终止谈话。

(2)一边听一边批判否定。在信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觉得下属的想法是不对的。选择性地听自己想听的。从下属叙述的诸多信息中,选择性地听自己想听的,忽略自己不想听的。假装在听。貌似在听员工的话,但是思绪早已云游四方。

这个层次的聆听,占目前领导的绝大多数,它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丧失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

我们需要听觉唤醒,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注意力给到听,这样才能收到更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听的重点放到需求上去,而不是在意对方使用的言辞。我们用听来捕捉需求,然后回应需求,这样,你们便会在一个和洽的对话状态中。

► 第二层聆听被称为聚焦式聆听。

这个层次的聆听,听者全部关注点在对方身上。你能够注意到他说了什么,也能够注意到这些的言谈背后那些没有说出的感受和期待。

当一个人在被第二层次的聆听听见时,他会觉得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看到的。这时候除去听觉唤醒外,需要积极聆听。积极聆听的基本方式,就是和对方全面地共鸣,而这种听觉状态会使得对方的言说状态,也越来越好,也会让你,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

► 第三层聆听被称为全方位的聆听。

这种类型的聆听,领导者会以忘我、开放的、不评判的态度听取员工的所思所想,不仅听员工所表达的内容,还能够听到员工背后的情绪,对事件所怀有的信念和假设、渴望,从而更多地去理解员工,了解员工背后的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支持员工,为员工赋能。

聆听是一种给予对方能量的状况,对方言说,你聆听,对方会觉得你尊重他,在意他,体贴他,他说话的心态,也会变好,你们之间的沟通氛围,也会改善。

不同的聆听方式对你说话方式产生的明显影响。

我是晏子出刀,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启发。

教练技术在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做管理者之后才体会到做管理有多难,其中尤其是管理中的沟通部分;

如何与团队成员设立目标、达成一致认可、如何评审工作成果、如何给建议、如何鼓励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如何和团队成员“说”的问题。

管理者怎么“说”,对于工作成果有决定性的影响,会影响到团队的积极性、工作效率、甚至能否更快速地成长等等。

学习教练技巧让我意识到,哪怕是一个提问方式的改变,都能极大地改善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甚至工作成果。

一次在内部方案评审时候,我尝试应用教练技巧,获得非常意外的效果。

案例:

开始评审前,先和成员确认之前设计的目标,通过提问让对方将目标讲出来并书写出来。

这次项目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方案要传达的主题信息是什么?

实现这个目标和主题的衡量标准的关键词有哪些?

将这些关键词罗列出来,再加个方案完成度。

再让他们对自己的方案对应这些关键词进行打分。

也可以事先定一些形象图,作为学习的标的,去对标打分。结果如何呢?

打分非常客观,贴合实际。说明大家其实还是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力,是能够觉察出问题的。

他们说在没打分之前还觉得挺好,或者是看不出哪里不好,但打分的时候居然能发现不足。

这样一来,整个过程是他们自己完成的,他们自己知道哪里不足需要修改。而无需我去批评和指出问题,因为大部分人对于别人的否定和建议都是下意识地反抗抵触的。

设计师尤其是已经有一定工作经历,工作时间不长的设计师,常会遇到不知道自己怎么判断自己做的行不行,或是在做的过程中,思路就混了,钻一个牛角尖里出不来,看不出自己方案哪里好,哪里不好,即使能感觉出来还不够好,但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如果像这样将评价标准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出来后,他们在后续修改中,就可以自己根据标的进行检查。

教练技术起源于体育运动,后来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管理,还可以进行自我教练、家庭教育等等方面。

核心

教练式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提问反馈的方式帮助对方排除内在干扰,聚焦目标把事情做好。

目的

教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聚焦目标、建立自信、产生觉察力和责任感。

前提

要相信人的潜力无限。

虽然教练式管理前期需要花费管理者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