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ò]。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篾、柳条、铁皮、塑料等制成。
[bǒ]用簸(bò)箕上下颠动,扬去粮食中的糠秕、尘土等杂物。
簸箕,拼音是bòj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有三种,一是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
关于簸怎么读分享如下:[ bò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篾、柳条、铁皮、塑料等制成。[ bǒ ]用簸(bò)箕上下颠动,扬去粮食中的糠秕、尘土等杂物。
形声字。《说文》:“簸,扬米去糠也。从箕,皮声。”本义是用簸箕扬去谷米中的糠秕、尘土等杂物,读bǒ。《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由簸米时的动作特点引申出一般的上下颠动、摇荡的意义。“簸”与“箕”连用,构成动宾式复合名词“簸箕”,指扬米去糠的工具,这种情况中,读去声bò。
组词:簸箕、颠簸、簸箩、颠簸不破、簸谷、簸荡、簸钱、簸籭、簸土扬沙、簸动、簸扬、簸弄、劫簸、扬簸、簸飏、簸箕掌、簸罗、簸扬糠秕、掀簸、颠来簸去、颠唇簸嘴、簸箕星、簸之扬之穅粃在前、飏簸、簸逻回、攧唇簸嘴、迎风簸簸箕、摆簸、攧脣簸嘴、簸粃、迎风簸、簸汰、翻簸、簸行、簸运、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轩簸、飘簸、簸蝩、簸掉。
簸”,初见于说文中,“簸”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簸”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1、簸[ bò ]声母是b,韵母是o,声调第四声:〔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篾、柳条、铁皮、塑料等制成。
2、簸[ bǒ ]声母是b,韵母是o,声调第三声:用簸(bò)箕上下颠动,扬去粮食中的糠秕、尘土等杂物,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