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按时间排序)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按时间排序)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按时间排序)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有点乱,见谅,但愿对您有用。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现在莫斯科大学读书,对俄罗斯的历史感兴趣。我想知道,俄罗斯历史上有几个最著名的沙皇?
解析:
最著名的有:
1.伊凡四世雷帝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详细介绍,可打开网页:wiki.keyin/index.php/%E4%BC%8A%E5%87%A1%E5%9B%9B%E4%B8%96
2.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Пётр I Великий,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 俄罗斯皇帝,1721年——1725年 。详细介绍,可打开网页:wiki.keyin/index.php/%E5%BD%BC%E5%BE%97%E4%B8%80%E4%B8%96
3.叶卡捷琳娜二世 阿列克谢耶芙娜 原名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斯特丁,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是俄罗斯的女沙皇。在位期是1762年至1796年。详细介绍,可打开网页:wiki.keyin/index.php/%E5%8F%B6%E5%8D%A1%E6%8D%B7%E7%90%B3%E5%A8%9C%E4%BA%8C%E4%B8%96
4.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德罗维奇(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1918年),最后的俄罗斯皇帝,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详细介绍,可打开网页:wiki.keyin/index.php/%E5%B0%BC%E5%8F%A4%E6%8B%89%E4%BA%8C%E4%B8%96
这是历代沙皇的列表:(包括历代莫斯科公国的大公)
莫斯科公国大公
1276年—1303年,达尼埃尔
1303年—1325年,尤里·达尼洛维奇
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高傲王)
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河英雄)
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
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
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
俄罗斯沙皇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584年—1598年,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罗斯皇帝和沙皇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巴维尔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一、苏共领导: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里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国家元首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三、政府首脑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2、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3、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4、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5、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6、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7、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8、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9、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10、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11、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上海博物馆。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巡回展览画派”的特别展览。
走进展厅,迎面就是根据瓦西里耶夫(1850–1873) 1871年的布面油画《融雪》制作而成的巨幅通告。往展厅里面走,就是“巡回展览画派”大师们的作品。
我在这些画作面前久久地徘徊。这是大师们的真迹,我不懂绘画技巧、不知道这些画的技术层次,可是它们击中了我的心灵。我的灵魂喜欢这些画,它能感受到画家们倾注其中的思想与情感,是有神灵的气息隔着时空与我相会。它们,就是我在那些文学作品里读到的俄罗斯风光,悠远辽阔,丰硕,幽密………
《午时的远处森林》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克洛特(1832——1902)1878年/布面油画
《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涅斯捷罗夫(1862——1942)1922年/布面油画
一幅幅油画就像一个广角镜头,将俄罗斯广袤无垠的自然风光,深密的白桦林、椴树林,金色田野、湖泊、乡间小路,一一拍下,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那画面犹如情人的眼睛,深情地展现了他热爱的情人的美丽、壮阔、色彩斑斓,或热情、或娴静、或忧郁。
那蕴藏着的田园赞歌般的诗意,扑面而来的丰沛真挚的情感,让我热泪盈眶。是的,我想起了叶赛宁,俄罗斯“最后一位乡村诗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杰出的俄罗斯诗人,是普希金诗歌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的真正继承者。“在叶赛宁的诗里可以闻到俄罗斯田野泥土的芬芳。”(帕斯捷尔纳克)。
在他的诗歌里,他用浓烈的热情歌唱着白桦林、黑油油的土地、金色的麦田、白雪覆盖的原野,纯朴的乡村生活,以及爱情、人生。乡村永远牵动着他的心,他对家乡的赞美、怀念、为乡村的未来的担忧,在热情里蕴含有忧郁、伤感,深情细腻,意境隽永。
(一)白桦
叶赛宁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是《桦树》,1914年,时年19岁。他在八九岁时就开始写诗,但自觉创作是十六七岁的事。富有韵律、修辞方法,给人清新、熨帖的感受。那时候的他也正如茁壮的小白桦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白桦》
(顾蕴璞译)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裹上银装
披着一身雪花。
雪绣的花边
缀满毛茸茸的枝杈,
一串串花穗,
如洁白的流苏垂挂。
在朦胧的寂静中,
伫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徜徉在白桦四周的
是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公园内》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1897年/布面油画
白桦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树,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美丽、纯洁。它在叶赛宁的诗歌里经常出现。
“降灵节的早晨,晨祷的赞美诗,清亮的钟声响彻小桦树林林”,
“在阴影覆盖的树林,她给小白桦挂上叮铃的耳环”,
“我是多么希翼用我的躯体,去紧贴白桦那裸露的胸脯”,
“金色的丛林曾殷殷相劝,用白桦的欢声笑语”
……
(二)雪
《早雪》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波烈诺夫(1844——1927)1891年/布面油画
这幅画里一望无垠的风光,白雪覆盖下仍然色彩斑斓的原野,蜿蜒的河流与傲立的树木,蕴含着满满的生机。
叶赛宁也热爱着这片雪原,他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着这场初雪,让人完全地陷入这份美景里。
《我沿着初雪的小径彷徨》1917年
(黎华译)
我沿着初雪的小径彷徨,
心中盛开着铃兰花,
星星在湛蓝的夜空闪亮,
那是映照我行走的灯火。
林荫间我分不清光线抑或暗霭?
歌声荡漾,究是风吟还是鸡啼?
或许,并非寒冬在田野踯躅,
那是天鹅飞到青草地上戏逐。
你多美啊,洁白如镜的湖面!
微寒使我周身的血液温暖!
我是多么希冀用我的躯体
去紧贴白桦那袒露的胸脯!
哦,密林深处荫翳雾霭的混浊!
哦,白雪轻笼的田亩的欢乐!……
我是多么希冀用我的双手
去抚摸柳树那粗壮的大腿!
(听这欢乐、轻快的节奏,看这迷人的景色,我也想在那里奔跑、呼喊出内心的喜悦。他的诗歌如此富有感染力。)
《听--奔跑的雪橇》1925年
(黎华译)
听,奔跑的雪橇,听,雪橇在奔跑。
和恋人一起隐没在田野多么美好。
快乐的微风羞怯又胆小,
沿着裸露的原野铃铛儿轻摇。
嗨你,雪橇,雪橇!我浅黄色的骏马!
沉醉的枫树在那边的林中旷地欢跳,。
怎么回事?我们驶近枫树问的道,
伴着手风琴的歌声我们仨一起舞蹈!
《融雪》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1850——1873)1871年/布面油画
上面有关雪的诗歌都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力量,当我看到这幅《融雪》,依然是辽阔的景色,那股暗沉、忧郁挥之不去。
《旷野茫茫,月色凄清》1925年
(黎华译)
旷野茫茫,月色凄清,
到处是动乱,遍地是忧伤----
那就是我快活好动的青春年代
目睹和诅咒过的悲惨情景。
……
田野辽阔的俄罗斯啊,够了,
不要再靠木犁翻耕土地了!
就连桦树和白杨
见到你的贫困也会心痛。
……
(三)原野、麦田
《黑麦田》阿列克谢-康德拉季耶维奇-萨夫拉索夫(1830——1897)1881年/布面油画《
金色的麦田,湛蓝的天空,神圣的、壮阔的、亘古不变的、哺育着世代人民的土地,那丰收的、蕴满希望的田野,以及田野上的人们,在苍穹下被眷顾着幸福生活,这样如史诗般的画卷呈现出来的时候,为它掬一把热泪,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叶赛宁的笔下,这样美丽的景色处处都是,他也随时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1916年
(黎华译)
望一望田野,望一望天空,
地上和天上都有天堂。
我那还未曾耕作的乡土,
又淹没在谷物的海洋。
从未放牧过的树林里,
又挤满熙攘的牛羊,
一条金色的小溪,
从苍翠的山峦淙淙流淌。
啊,我相信----也许,
为解救无望的农夫的苦难,
神正向辛勤可爱的双手,
用芳香的乳汁撒上。
《麦田中的道路》格里高科-格列里高里耶维奇-米沙耶多夫(1834——1911)1881年/布面油画。
叶赛宁是这样表达他对这土地的爱的:
“汗水渗透了的黑油油的地角啊,
我怎能不深深地珍爱着你呢?”
“不管设拉子多么美丽,
也好不过梁赞的沃野宽广。”(叶赛宁出生于梁赞省。)
“我要对你把田野细讲,
黑麦哺育我的鬈发滋长。”
(四)这一片故土
《夜》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1871年/布面油画
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大地,诗情画意中的树木、小路、行人,都镶上了金边。
《美哉,我亲爱的罗斯》1914年
(黎华译)
美哉,我亲爱的罗斯,
你那农舍如同镶金的圣像……
碧色草原一望无际 -
使我的眼睛也望得隐隐酸痛。
仿佛一个异乡的朝觐者,
我虔诚地把你的田野凝望。
可在村口低矮的栅栏旁
几棵枯萎的白杨沙沙作响。
散发出苹果和蜂蜜的清香,
教堂里在举行温顺的教主节。
舞影婆娑,鼓乐悠扬,
草地上跳起欢乐的环圈舞。
沿着柔软的芳草小径
我奔向那自由开阔、绿荫覆盖的地方,
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迎面走来,
银铃似的笑声犹如蓓蕾初放。
假若有人用圣地把我召唤:
“抛弃你的罗斯,生活在天堂里!”
那我就会回答:“不需要天堂,
还给我亲爱的祖国 - 罗斯!”
《走出普斯科夫的教堂》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莫罗佐夫(1835——1904)1864年/布面油画
这幅画反映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人们看上去快乐、和谐,天气晴好,也许是个美丽的节日吧。
《降灵节的早晨》1914年
(黎华译)
降临灵节的早晨,陈晨祷的赞美诗,
清亮的钟声响彻小桦树林。
村子从节日的梦幻中醒来,
微风的钟声里播散醉人的春天。
雕花的窗上映现着绦带和灌木丛,
我去做弥撒是为花朵悲伤。
在密林中鸣啭吧,小鸟儿,我为你们伴唱,
让我们一起把我的青春埋葬。
降灵节的早晨,晨祷的赞美诗,
清亮的钟声响彻小桦树林。
(五)离开故土
叶赛宁少年时期离开故土,多次回来后又离开。在那片离愁别绪中写了《我又回到这儿,回到亲爱的家》、《我离开了我故乡的家》、《我不悔恨,不呼唤也不悲哀》,《给母亲的信》。
作为“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叶赛宁创作抒情诗将近400首,对乡土、人生、爱情,用种种细腻的体会和笔触,优美的、富有节奏的诗句一一描述,激情洋溢、温柔细致,田园芬芳的馨香缓缓流淌。
他的著名作品有《狗之歌》、《给母亲的信》、《我不悔恨,不呼唤也不悲哀》,《莫斯科酒馆之音》,《一个无赖汉的爱》,《波斯组曲》,诗剧《普加乔夫》,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等,都值得一读再读。
这里略选几首来配这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好。
上海博物馆的这个画展还有大量的精品画,都非常值得一看。
重磅的《无名女郎》
无名女郎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1883年/布面油画
列夫-托尔斯泰肖像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1887年/布面油画
最后的晚餐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1831——1894)1866年/布面油画
奔离风暴的孩童
康斯坦丁-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39——1915)1872年/布面油画
面对这些真迹,只需要静静地凝望,无需解释技术的高超、画作的背景情况,只要看着它,用自己的灵魂与它对话,画家在其中注入的情感、灵气会慢慢地浮现出来,滋养着你。这就是真迹的力量吧!
感谢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诗人们,画出了、说出了我的所思所想! 艺术、文学无国界!他们表达的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部分,全世界通行。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1711—1765),十八世纪俄罗斯杰出的学者和诗人,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他博学多能,为创立俄国近代科学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1711年11月19日(俄历11月8日),罗蒙诺索夫诞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父亲是个富裕的渔民。罗蒙诺索夫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白海沿岸的渔猎环境中度过的。当时,俄国北部地区文化比较发达,阿尔汉格尔斯克是俄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往来于此。这种环境对罗蒙诺索夫的兴趣与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紧张繁重的劳动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美丽奇妙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
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目不识丁的父亲对他学习文化却爱莫能助。他只得向邻居学习识字,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一切书籍。14岁时,他读完了姆·斯摩特利茨基的《斯拉夫语语法》和拉·马格尔茨基的《算术》。他把这两本书称为自己的启蒙书籍。
1730年,罗蒙诺索夫告别家乡,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他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无视贵族子弟的冷嘲热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出色地修完全部课程。1736年初,罗蒙诺索夫作为该学院最优秀的大学生之一,被派往彼得堡科学院所属的大学学习。同年秋天,他又被送到德国深造,先后在德国学者克·伏尔夫和依·亨克尔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物理、冶金等课程。在德国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房东的女儿伊丽莎白·齐里赫,并与她结婚。
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彼得堡科学院,从此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与社会活动。1742年他任物理课助教,1745年任彼得堡科学院化学教授,1757年又被任命为科学院办公室的顾问。
罗蒙诺索夫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他从事的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他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741年学习结束到1748年建成化学实验室,他主要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第二个时期从1748到1757年,他致力于解决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的各种问题;第三个时期从1757年到他逝世,这时他除了继续从事以前的理论研究之外,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应用科学的研究。
罗蒙诺索夫在对自然的看法上是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存在于意识之外,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他说:“所有在物体里面存在着的和发生出来的一切东西,都受到这些物体的本质和本性的制约。”他力图通过对自然界本身规律的研究来解释自然现象。在认识论方面,罗蒙诺索夫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把知识的发展史看成是逐步揭示自然界奥秘的过程,科学家的任务在于不断积累知识,逐步认识世界。罗蒙诺索夫还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作出了在当时说来是十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那种想从经验中得到真理,而除了自己的感觉之外什么也不依靠的人大部分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因为他们或者没有发觉最好的和最必要的东西,或者不会利用那些借助于别人的感觉就能够看到和理解的东西。”他还认为理论必须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化学家必须是理论家兼实验家”。
由于罗蒙诺索夫能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观察自然现象,研究其本质,他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蒙诺索夫研究了物质结构问题之后,提出了微粒理论。他认为,物质是由基本微粒组成的,而基本微粒又是由元素组成的;若构成微粒的元素不同,并以不同方式或不同数目结合起来,那么微粒的类型就不同,由此产生了物质的多样性。这符合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原子理论。
罗蒙诺索夫通过实验,首先发现了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守恒,并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的某种成份有关。这一实验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不灭定理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根据。据此,罗蒙诺索夫提出了物质守恒定律:“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这样发生的:一种东西增加多少,另一种东西就丧失多少。”由罗蒙诺索夫发现并加以科学表述的物质守恒定律成为物理化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条定律后来就以罗蒙诺索夫命名。物质守恒定律和微粒理论构成罗蒙诺索夫全部研究工作的主线,并成为他不断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
罗蒙诺索夫在《关于热和冷的原因之探索》一书中,反对支配着十八世纪物理学的“热素论”,坚持分子运动的观点,指出热是物质的微粒运动,热物体微粒运动快,冷物体微粒运动慢。他在科学地否定了“热源物质”——热素之后,同样坚决地否定了“弹性物质”。在《气体的弹性》一文中,他指出应从物质本身寻找弹性原因,并确信空气弹力来自空气原子的某种直接的相互作用。今天看来,罗蒙诺索夫当时能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罗蒙诺索夫在科学院化学实验室中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化学,从而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来解释化学操作时混合体中发生变化的科学。他写了《精确的物理化学引论》一文,并成为这门课程的第一位教师。除以上谈到的各门学科外,他在电力、天文、地质、矿物和冶金等学科均有所建树。
罗蒙诺索夫对历史也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的历史观点是在与以格·米列尔和格·巴伊也尔为首的德国学派进行尖锐斗争中形成的。罗蒙诺索夫仔细阅读了俄国的编年史以及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家的著作,写出了《俄罗斯古代史》。在这本著作中,他批驳了“诺尔曼理论”。德国史学家米列尔等人是“诺尔曼理论的宣扬者。他们认为,北欧的诺尔曼人是古代俄罗斯国家的建立者,而斯拉夫人则是后来才移居到俄国土地上来的民族。罗蒙诺索夫针锋相对地指出,早在远古时代斯拉夫人就已迁居到俄国的欧洲部分,“诺尔曼理论”的实质在于否定俄国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他以俄语中缺少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这一事实作为自己的依据有力地驳斥了“诺尔曼理论”。罗蒙诺索夫还撰写了《俄国简明编年史》一书。在他所写的历史著作中,俄国历史被分为形成、兴起、衰落、新的更高的兴起等发展阶段。罗蒙诺索夫高度评价彼得一世对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功绩;肯定俄国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俄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并指出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的共性与特点。他的历史观点对促进俄国历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罗蒙诺索夫对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俄国诗歌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俄国盛行一种音节体诗歌。这种诗歌每一行都有同样数目的音节,但没有重音节的周期性重复。这种诗体源于外国语言,不符合俄语语音的规律。俄国诗人和学者特烈吉亚可夫斯基提出了符合俄国语言特点的“音节重音诗体”。这种诗体不仅要求各行音节数目相似,主要是规定了各行重音与非重音的配合方法。罗蒙诺索夫用这种诗体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在语言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他编写了《俄语语法》和《修辞学入门》,总结了俄语词尾变化与句法规律,从而奠定了俄语语法的理论基础。罗蒙诺索夫还为文学语言规定了高级、中级和低级三种体裁。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脍炙人口,以丰富多彩的俄罗斯语言为基础,摒弃了古老陈腐的词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
罗蒙诺索夫在认真从事科学文化研究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内的社会政治活动,堪称俄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
当时,俄国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一些外国人在彼得堡科学院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罗蒙诺索夫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俄国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俄罗斯大地能够
诞生自己的柏拉图
和智力灵敏的牛顿。”
他不仅用这首诗来激励别人,同时也用来鞭策自己。他勇于揭露外国人打击俄国科学家、阻碍俄国科技发展的行为,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就是罗蒙诺索夫与外国人长期斗争的结果。
作为一个渔民的儿子,罗蒙诺索夫亲眼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疾苦,敢于揭露地主和神甫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他从科学家的角度提出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来改善人民群众现状的主张。他呼吁俄国君主进行改革,提高农奴阶级的物质福利,发展人民教育与扩大人民医疗设施,给予劳动人民子女以受教育的权利。在罗蒙诺索夫的倡议下,1755年建成了俄国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这所学校成了十八世纪俄国先进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中心,在俄国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材。
罗蒙诺索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俄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765年4月15日(俄历4月4日),罗蒙诺索夫逝世,终年54岁,葬于彼得堡亚历山德罗—涅夫斯基修道院内。
罗蒙诺索夫毕生活动的目的在于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他刻苦钻研的动力来自对俄罗斯人民和祖国的热爱。这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语言等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像一块多棱角的宝石,从不同侧面放射出瑰丽的光芒,成为俄罗斯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俄国历史上不少优秀人物对罗蒙诺索夫作出了高度评价。普希金把他比作俄国的第一所大学。别林斯基写道:“罗蒙诺索夫仿佛北极光一样在北冰洋岸发出光辉。这个现象光耀夺目,异常美丽。”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说:罗蒙诺索夫“并不想为纯粹科学服务,而只是想为祖国服务”。
罗蒙诺索夫生活的时代正是俄罗斯国家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彼得一世即位后,在工业、商业、军事、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这无疑也为罗蒙诺索夫从事广泛的学术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罗蒙诺索夫的成就是俄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另一方面,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又限制了这位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家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罗蒙诺索夫生前经常遭到反动统治集团的迫害。他的实验经费常被裁减。他的发明创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刚一去世,叶卡特琳娜二世就下令没收了他家中的一切文献资料。此外,由于当时俄国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使罗蒙诺索夫提出的一些科学设想无法得到证实或付诸实践。
罗蒙诺索夫虽然能够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于批评农奴制度的不合理现象,并为改变这一状况作出努力,但他仍然没有摆脱当时为一般俄罗斯人所具有的忠君思想。他夸大彼得一世的作用,给叶丽萨维塔女皇和叶卡特琳娜二世写颂诗,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而没有看到历史提出的任务恰恰在于消灭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尽管如此,罗蒙诺索夫仍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卓越成就已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而载入史册。
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评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