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第一次看到下面这个图片,你会认为这是什么?
这种精巧的结构,以及有规律的排列,使得人们第一次发现这种化石时吓了一跳,这实在太像人类生产出的金属弹簧或者螺丝,然而根据放射物测年法显示,这个化石形成于2亿年前。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化石,这种化石看起来非常像人造的齿轮。
研究表明,这种化石形成于4亿年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非常像人造零件的化石究竟是什么生物遗留下来的呢?难道真的有外星人曾经造访过地球?
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存在我们不知道,但科学家们知道这些化石一定不是外星文明遗留的,而是曾经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遗留下来的,其中长相像齿轮的叫做菊石,而化石像弹簧的叫做海百合。
菊石
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中的一个亚纲,目前已经灭绝了,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最早产生于4亿年前,后来在白垩纪末期随着恐龙一起消失了。
菊石动物身上的硬壳上有螺纹线,这也使得它非常像人类生产的齿轮。在中生代时期,也就是距今2.25亿年前,菊石分布非常广泛。菊石的演化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容易辨认,古生物学家在对比地层时,经常使用菊石作为推算岩石年代的标准化石。平均每个纪可以划分出30个左右的菊石带,而每个菊石带的延续时间通常在100-200万年间。
菊石的这种作用,远远比同位素测年法的准确度高,所以菊石是古生物学家们最喜欢的化石之一。
海百合
化石长相非常类似于螺丝形状的生物叫做海百合,海百合长相非常像植物,但它其实是一种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有多条腕足,身体像花儿一样,表面有着石灰质的外壳。
海百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石炭纪时代,它们的数量非常多,品种也比较繁多,但在二叠纪以及三叠纪的两场生物大灭绝之中,大量海百合被灭绝。但即使如此,现如今也有700多种海百合生长在海洋中。
海百合的身体有着像植物一样的枝条,但枝条上的羽状物体并不是叶子,而是它的触手,在海洋底部,它们会张开自己的“枝条”,像渔网一样拦截周围的食物。
大多数海百合不能移动,一些鱼类会咬断它们的枝条,有些会吃掉它的触手,使得海百合形态难以保持完整。
当海百合死亡后,它的钙质的茎、萼等会被保存下来形成化石,但如果它们生长在水流较为湍急的地方,水流会冲散它们的形态,使得它们失去花儿般的美丽姿态。
如果它们恰好生长在较为平静的海底,那么它们的状态将能够被保留下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会形成化石。
不同的海百合,形成的化石并不同。有些海百合的“枝条”呈节节状,而软体的触手并不会保存下来,所以形成的化石看起来就会像“螺丝”一样的结构。
海百合曾经数量很多,所以有很多化石,不过大多数化石比较零散,真正有价值的化石是形态完整,结构明显的化石。由于这种化石形成的条件非常严苛,而且极具艺术美感,所以现在海百合化石也成为了收藏家们的最爱,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总结
除了菊石,海百合之外,地球上也有一些其他生物看起来不像是地球生物,比如:噬菌体。这是一种病毒,但它不会感染人,而是以细菌为宿主,人类经常利用噬菌体来治疗细菌感染。
噬菌体虽然是病毒,但它的长相非常像是机器人,它的蛋白质外壳一共有20面体,外表排列非常有规律。还有一些噬菌体拥有一个类似于针管一样的结构,当它们寻找到细菌时,会通过这个结构将自己体内的核酸注射到细菌的体内。
虽然噬菌体长相非常类似机器人,但它们却是实打实的地球生物,据科学家介绍说,之所以噬菌体拥有如此奇异的结构,是因为正多面体是多面体之中最简单的结构,搭建起来非常简单。而且,正20面体是最接近球形的结构,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制造正20面体需要的材料更少。
由此可见,一些造型奇特,不像地球生物的生物在地球上也真实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都遵循着地球的演化规律。
这是“三叶虫”
三叶虫(学名:trilobite)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至今已经确定的有九(或者十)个目,一万五千多个物种。大多数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它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它们身体分节,有带沟将身体分为三个垂直的叶。
从背部看去三叶虫(trilobites)为卵形或椭圆形, 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小型的6毫米以下 。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 。腹面的节肢为几丁质,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三叶虫壳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头部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 ,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 ,形状不一,成虫2~40节 。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每个肋节上具肋沟,两肋节间为间肋沟。尾部是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1~30节以上不等。形状一般半圆形,但变化很大,可分为一中轴和两肋部。肋部分节,有肋沟和间肋沟。肋部可具边缘 ,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
三叶虫腹面的节肢极少保存为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节肢化石的只有19个种。从奥陶纪到泥盆纪末的一些三叶虫(比如裂肋三叶虫目)进化出了非常巧妙的脊椎似的结构。在摩洛哥就发现了这样的化石。此外在俄罗斯西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带脊椎结构的化石被发现。这种脊椎结构可能是对于鱼的出现的一种抵抗反应。
多数三叶虫有眼睛,它们还有可能用来作味觉和嗅觉器官的触角,触须可达20至30厘米。三叶虫 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碳酸钙,CaCO?)组成的。结晶良好的纯净方解石(冰洲石)是透明的,有些三叶虫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组成其每只眼睛的透镜。这与大多数其它节肢动物不同,球差,同时提供极好的视觉效果。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为一个拉长的棱镜。
三叶虫与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物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生活习性的不同决定着其身体构造不同。底栖三叶虫身体扁平,有的三叶虫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构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肋刺发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外,适于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达,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浮生活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纤细的长刺。它们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动物尸体或以海藻等细小生物为食。
三叶虫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化石中最多的一类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页岩中,可见当时它们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游移于淤泥之上。它们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志留纪中期的齿虫类,整个身体几乎被密密的长刺包围,这些长刺对于它们在水里游泳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器,因此可以推测它们是游泳的能手;同时,这些长刺也是抵御天敌的有效武器。这种类型的三叶虫主要是出现于奥陶纪到泥盆纪时期,当时与它共生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和鱼类都是三叶虫的劲敌,如果三叶虫不增强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敌的武器,它们怎样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呢?
奥陶纪的某些三叶虫,如宝石虫、斜视虫、隐头虫等还发展了卷曲的能力,它们的头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紧接在一起,仅将背部的硬壳暴露在外;它们还可以钻进淤泥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器官,这样,一方面便于御敌;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类似于尺蠖那样的伸曲的方式推动身体前进。
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科学家通常是通过采集同一层位中同一种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来研究的。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没有胸节,直径大约为0.24~1.3毫米。中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已经分开,胸节也已经发育,但是节数比成年期少一节。成年期虫体的胸部与尾部节数增加到了极限,虫体增大,壳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现了。
海百合化石是什么?
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在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生长着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
北京自然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称,海百合生长于4.5亿年前,比恐龙时代还要早2亿年,应该是史上最早的生物。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是因为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极其稀少,非常珍贵,更是一幅天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形状酷似一幅天然的荷花艺术,栩栩如生。花朵越大的其晶体亮度越强,收藏价值越高。06年就当时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转让一块长2米宽1.2米的海百合,在2006年当时的转让价格就达到1200万,价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确不是用价值可以衡量的。广东省广东博物馆于2010年开馆,馆内珍藏了一块海百合化石,高3.2米,宽2.6米,作为镇馆之宝。据馆内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说这件硕大的海百合化石是馆内最珍贵的一件展品,价值约为8千万元。
嘉兴新地质博物馆 晒出镇馆之宝超级海百合化石
2008年04月23日 08:03: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化石叫“双龙携子迎百合化石屏”,如图所示,停放在“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底层正面。化石屏正面面积达到64平方米,博物馆方面介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屏吉尼斯纪录。
昨天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拥有9个展示厅,占地12000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拥有上万件的藏品、标本,除了镇馆之宝“双龙携子迎百合化石屏”目前海百合化石价值约为3000万元.
之外,该馆藏品长达48米的硅化木、巨型开花的石膏晶体等8件展品都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都是地下挖的宝贝
博物馆分为两大部分,底楼为恐龙展厅,有马门溪剑龙、角龙、气龙等15条不同品种的“恐龙”,这些恐龙骨架经过修复,以捕食、角斗、嬉戏、濒临死亡时挣扎等姿态固定,配合影像、灯光、声响,再现恐龙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部分是五楼,总面积8000平方米。分地球厅、化石厅、岩石厅、矿物厅、宝石厅、火山厅、省地质地貌沉降厅、地震逃生演示厅。
宝石厅里有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200多种宝石,从阿富汗、南非、斯里兰卡等地买来。这些珠光宝气奢侈品在地质专家眼里也是难得的地质标本,简单地讲,钻石的原石金刚石,就是在地球深部由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C)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化石厅里,有生物登陆、化石形成、物种灭绝、中生代野生环境等仿真再现的史前生物场景。比如南雄龟化石,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京九铁路时发现的,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乌龟化石群中的一件。细细看去,不但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叹的是,龟身下有许多恐龙蛋,专家推断这只南雄龟在偷吃恐龙蛋时突发地质事件,把它们一起埋在了地下。
第一个月免费参观
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位于南湖新区的国际中港城商贸城,由浙江中成实业集团投资,集团办公室主任魏正扬说,博物馆自昨天起开始对外开放,最初一个月免费参观,日后拟定票价50元/人(尚待物价部门审批)。
魏正扬说,公司希望通过展示让人们认识到珍惜自然资源,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他坦言,投入巨资打造博物馆也有商业目的,就是为博物馆所在地的商贸城聚集人气。
浙江在线2008年04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