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里巴尔、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多布里察·乔西奇、佐兰·利利奇、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注:南斯拉夫曾用名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只有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
1、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5.25-1980.5.4),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库姆罗瓦茨,参加过十月革命。1920年,铁托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他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
1941至1945年,他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他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理。从1953年起,铁托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此外,铁托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18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加入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南斯拉夫支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赢得国家独立做出贡献。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战后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推行“不结盟运动”,反对苏联的干涉。在20世纪反对霸权主义、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迹。1980年5月4日铁托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
2、多布里察·乔西奇
多布里察·乔西奇生于1921年,塞尔维亚人,参加过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南联盟首任总统。在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近现代历史上,乔西奇可以说是铁托和米洛舍维奇之外,值得一书的第三人。
3、佐兰·利利奇
佐兰·利利奇(ZoranLilic,1953年8月27日-)塞尔维亚政治家。他从1993年至1997年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第二任总统的国民议会主席。
他在家乡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技术学院,毕业后在橡胶厂工作。经过12年履行各项职责,他被任命为总干事。
他是的塞尔维亚社会党在塞尔维亚国民大会(SPS)的国会议员,之后他成为国民议会议长。在多布里察·乔西奇辞职后,1993年6月25日,佐兰·利利奇当选为联盟第二任总统,任期从1993年至1997年。
4、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塞尔维亚语:СлободанМилошевић;拉丁字母转写:SlobodanMilošević)前南斯拉夫政治人物。
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1989年—1997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总统(1997年—2000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创党人和领导人(1992年—2001年)。
2000年,米洛舍维奇在总统选举中败给反对党塞尔维亚民主党领导人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2006年3月11日在海牙监狱中去世。据法新社2015年2月3日报道,总部设在海牙的联合国国际法院3日裁定,塞尔维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巴尔干战争中未对克罗地亚犯下种族屠杀罪行。
5、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1944年3月24日生于贝尔格莱德市,1966年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学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9年参与创建民主党,1992年起任塞尔维亚民主党主席。2000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南联盟最后一任总统。2004年3月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斯拉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布里察·乔西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佐兰·利利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1984年在南共联盟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史丹姆波利克升任南共联盟塞尔维亚书记之后,米洛舍维奇接任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在此期间米洛舍维奇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主义,并在学校大力推行共产主义教育。
1987年成为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总书记。在此期间他转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与此同时,史丹姆波利克成为塞尔维亚总统。在史丹姆波利克的游说下,米洛舍维奇以微弱优势在党内选举中当选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新一代的领导人。他羽翼渐丰之后,利用塞尔维亚人的激进民族主义,在一次电视直播的大会上令史丹姆波利克的支持者、南共联盟贝尔格莱德市委书记帕夫洛维奇下台。史丹姆波利克在几天之后也辞职。 1988年米洛舍维奇成为塞尔维亚总统。史丹姆波利克则在2000年被绑架,三年之后他的尸体被发现。2005年几个前南秘密警察供认他们杀害了史丹姆波利克。
米洛舍维奇上台后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不满问题,采取了强硬态度。他以反官僚主义为理由逐渐取消了包括黑山、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的地方选举出的领导人。1989年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国民大会修改宪法,削减了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这两个自治省的自治权,此举造成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共和国对自治权被削减的恐慌。1990年米洛舍维奇试图在南共联盟十四大上修宪以赋予总统更大的权力,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代表退席抗议,造成南共联盟分裂。
1990年塞尔维亚南共联盟改组为塞尔维亚社会党,并赋予直选总统更大的权利。米洛舍维奇在1990年和1992年连续两次通过直选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当时正是东欧共产党在执政的国家纷纷倒台的多事之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分别选出了民族主义的总统,波黑则由一个充满变数的三党联盟执政,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伏笔。 南斯拉夫联盟在1991年明显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米洛舍维奇两派,联邦的分崩离析在所难免。3月16日米洛舍维奇在电视上宣布南联盟结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随后分别宣布独立。
米洛舍维奇当时的政策是“全体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即在那些独立的国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决权。这一政策导致民族混居的地区产生冲突,被反对者批评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他的肖像在塞尔维亚被到处悬挂,一时间成为继铁托之后受人民拥戴的英雄领袖。
在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塞族人通过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引发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和波黑战争(1992年——1995年)。战争造成塞尔维亚的经济衰退,再加上北约派出维持和平部队阻止了塞族人的部分种族屠杀,塞族人的自治目的未能达成。在战争中,关于各方对平民进行种族清洗式大屠杀的指控层出不穷。1995年在波黑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杀,有人怀疑是米洛什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特种部队所为,米洛什维奇后来因此被控犯有种族屠杀罪。
1997年7月,米洛舍维奇因任期到期,无法连任塞尔维亚总统,退而求其次竞选只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并当选。同年科索沃自治省的叛军“科索沃解放军”成立。他们袭击塞尔维亚和南联盟的保安部队,并杀害塞族官员和他们认定的与塞尔维亚合作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塞族人。塞尔维亚部队和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截至1998年造成数百人的死亡和上万阿族平民的流离失所。
1999年2月6日,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在朗布依埃森林协议上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大规模空袭,没有能直接制止冲突双方的暴行,还造成了500多名平民伤亡。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米洛舍维奇最终妥协,接受朗布依埃森林协议基本内容,同意从科索沃撤军,由联合国接管科索沃,允许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
由于1990年代米洛舍维奇治下的塞尔维亚卷入了三场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 2000年9月24日是举世瞩目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及国会大选。反对派指在大选中米洛舍维奇进行了舞弊,尽管如此,当选举结束时,塞尔维亚社会党的候选人米洛舍维奇得票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二三;在野民主阵营的科斯图尼察得票率则是百分之四十八点二二。选委会表示,因为无人过半,必须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决选。9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欧美国家和国内反对派的反对声浪,宣布参加决选;而科斯图尼察阵营则宣称首轮选举中已获得过半数选票,拒绝参加第二轮选举,并要求重新验票,但遭选委会拒绝。最后引起反对党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大规模反米洛舍维奇集会。10月4日南斯拉夫抗议民众扩大,终于在10月6日由反对党控制首都贝尔格莱德,宪法法院裁定科斯图尼察当选总统。10月7日科斯图尼察正式宣誓就任总统。
之后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列为战犯,被控在克罗地亚、 波斯尼亚及科索沃三场战争中犯下66项罪行,南斯拉夫宪法法院当时宣布,因南斯拉夫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到国外受审而冻结任何引渡米洛舍维奇的事项,时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的科斯图尼察也拒绝批准引渡米洛舍维奇。2001年4月1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金吉奇指挥警察,在一场短暂的对峙之后逮捕米洛舍维奇,以国内法对其控罪。2001年6月,南斯拉夫宣布可以把本国公民送交国际战争罪法庭送交海牙国际法庭,一周内,米洛舍维奇被送交海牙,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国际战争罪法庭的前国家元首。有消息指出,美国政府当时以交出米洛舍维奇到案作为向塞尔维亚提供一亿美元经济援助的条件。同时,交出米洛舍维奇也有助于塞尔维亚政府改善在欧美大国心中的形象。
2002年10月2日克罗地亚总统梅西奇出席海牙法庭作证,指控米洛舍维奇挑起战争威胁。2005年6月1日,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播放一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录像短片,试图向法官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
65岁的米洛舍维奇是周日早晨在海牙其被关押的监狱中被发现死亡的。 死亡原因 中毒说:律师声称米洛舍维奇死前怀疑自己中毒 政治谋杀:法庭证人称米洛舍维奇之死是政治谋杀 自然死亡:监狱医疗负责人证实其属自然死亡 排除自杀:海牙法庭发言人称其没有自杀迹象 辩护律师称米洛舍维奇不是自杀
8月20日出生的名人:
1745年法兰西斯亚斯理,美国宗教人物。(1816年逝世)
1779年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ouml;ns Jakob Berzelius)出生,瑞典化学家
1833年本杰明哈里森诞生,美国第23任总统(逝于1901年)
1844年陆奥宗光诞生,日本外交家(逝于1897年)
1901年意大利诗人夸齐莫多出生
1917年高登,英国特许会计师和企业家。(2007年逝世)
1936年白川英树,日本化学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53年歌手凤飞飞诞生
1941年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诞生,南斯拉夫总统,联合国战犯。
1941年黄主文,台湾的政治人物。
1944年拉吉夫甘地,印度总理。(1991年逝世)
1953年凤飞飞,台湾歌手。
1955年陈美龄,香港歌手。
1955年陈乙东,香港人物。
1963年林慧萍,台湾女歌手。
1965年宋柯诞生 北京太合麦田音乐 董事总经理
1966年主持人刘纯燕诞生
1968年主持人白岩松诞生
1968年白鸟由里,日本动画声优。
1969年张协进,台湾棒球选手。
1970年约翰卡马克,游戏公司企业家。
1974年艾美亚当斯,美国电影与电视演员。
1978年田显明,台湾棒球选手。
1979年韩国男歌手、演员河东勋诞生
1980年郑智,中国足球运动员。
1983年大陆女歌手、演员陈西贝诞生
1984年森山未来,日本演员。
1941年8月20日一2006年3月11日)前南斯拉夫政治人物、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1989年~1997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总统(1997年~2000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创党人和领导人(1992年~2001年)。2000年,米洛舍维奇在总统选举中败给反对党塞尔维亚民主党领导人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2006年3月11日在海牙监狱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