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1日,南联盟前总统、塞尔维亚前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监狱中突然病逝。对于米洛舍维奇的死很多人质疑是谋杀,而在西方人眼中,米洛舍维奇早就该死了。西方把米洛舍维奇描述成了“恶棍”、“屠夫”,但米洛舍维奇在中国人眼中却是英雄。
米洛舍维奇是一位对华友好的欧洲政要。他曾于1980年访问我国,当时他任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银行行长。1997年,米洛舍维奇再次访问中国。由于南斯拉夫与中国一直是友好国家,两国没有利益冲突,彼此印象都非常好,因此我国民众对米洛舍维奇印象也很好,亲切称为“老米”,因为米洛舍维奇以小国之力敢于顶住北约压力,捍卫南联盟的统一,堪称一位民族英雄。
盖棺定论,米洛舍维奇的政治生命成了议论的焦点。人们对米氏的评价明显两极化:有人说他是推行恐怖专制的独裁暴君,“巴尔干屠夫”,死有余辜的战争罪犯;有人却称赞他是“最后一个伟大的布尔什维克”。我国一本流传颇广的米氏传记称他“对南共表现出少有的忠诚与坚定”,作为“欧洲最后一个拒不归顺的布尔什维克”,成为西方的眼中钉。
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光谱。在当代中国与俄罗斯,民族主义或许使人产生“左”的联想。但在绝大多数东欧国家,由于“剧变”前的体制基本是“二战”后苏联军事占领状态下从俄国人那里移植的,因此那里的民族主义一般都具有反苏联霸权、反苏式体制的诉求,通常都属于“右派”,是推动“剧变”的力量之一。
直接引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到底有何重要作用?
1、增强新闻人情味、感染力。言为心声,在新闻中,直接引语最能传达出说话者的心情感受,感染读者。新闻中人物怎样说的,说了什么,有无隐含意思,恰当的直接引语完全能够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心态,即使这种情感比较复杂。可是,现在,随便翻开我国一份主流媒体报纸,便可发现越是重大的时政新闻,越是重要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报道,越是缺乏直接引语,越没有人情味、感染力。政治新闻难道写不出人情味吗?请看《***》1988年4月17日报道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的消息:
“欢迎你!你的两个女儿呢?”邓小平一见到阿基诺夫人,就亲切地问到。当姐妹俩走上前来时,邓小平慈爱地说:“可不可以叫我一声邓爷爷?”看到她们含羞点头答应,邓小平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好,那我们就认亲了!”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邓小平特地同阿基诺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照了张合影像。姐妹俩兴奋地说:“谢谢爷爷!”
中菲两位领导人的会见,就是在这种亲如家人的气氛中开始的。
……
会见过程中,邓小平拿起一支烟,对阿基诺夫人说:“我能抽烟吗?”阿基诺夫人含笑回答:“我不能对您说不可以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是不允许吸烟的。”
听到这番话,邓小平笑着向客人们透露:“这次开七届人大会议时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结果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我只好马上接受。”
他的话引起了满场的笑声。
……③
相比“某日,某某在某地会见来访的某某,双方展开友好交谈。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此外某某也指出。某某、某某等出席了会见”的外事宣传模式,上面的新闻报道怎能不吸引读者?
2、增强新闻真实性、现场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梅尔文·门彻(旧译:麦尔文·曼切尔)教授认为:“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此外,它还是一种帮助记者做到真实报道的手段,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是否真实。总之,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推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 ④
3、展示人物个性色彩。路透社曾有篇报道前南斯拉夫总统斯洛鲍丹·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法庭受审的新闻,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写的:米洛舍维奇说,“就请您按照您接到的指示宣读判词吧,您不必让我把一份用7岁孩子的智力写成的判决从头听到尾。”
这位60岁的前南被黜总统还说:“请允许我自我纠正一下:那个7岁孩子是个7岁弱智孩子。”⑤
4、深化新闻主旨。有经验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引用一两句直接引语来回答读者强烈欲知而未知的事情原委和展示人的心路历程、情感,来弥补陈述事实的不足。记者能通过深入采访,用直接引语来阐释当事人的一些内心想法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重要、著名人物说的重要著名的话必须用直接引语凸显,这样不仅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空间。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登上月球后说的话(报纸用直接引语报道):“这对一个人来说是走了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已成经典。“9·11”发生后3个月,布什总统在白宫发表讲话纪念遇难者,“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的直接引语回荡在耳旁,发人深思。⑥美国新闻学者弗莱德·费德勒在《报纸新闻写作》一书中说:“引语能为新闻增添深度和细节。你可以先扼要地陈述一个观点,然后引用有关人士的话予以具体说明。”⑦一些记者在报道新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的过程中,往往引用一些专家或者当事人的话来直接点明新闻的主旨,如此,直接引语在保证客观报道的情况下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借口说话,涵化立场。在新闻中,媒体利用直接引语可以表达出希望表达但又不便直接表达的立场和观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形容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力量时,他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⑧海湾战争爆发后,美联社作出报道,其中有两句雷·戴维斯上校的直接引语:“这是一段正在谱写中的历史”和“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5个月,现在我们终于能做派我们来做的事情了”。⑨这两句直接引语不仅说出了战争的意义,而且表达了美军官兵的喜悦心情。
6、活泼版面,美化新闻。恰当使用直接引语能够美化新闻的篇章结构,在一大堆黑压压的陈述文字中穿插几句直接引语或对话能使新闻错落有致、活泼多姿,适当缓解读者的阅读压力,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直接引语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板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在内容方面,个性化的群众语言闪烁着或智慧或幽默的光芒,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极大丰富新闻内涵。新闻老前辈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然也是语言的创造者,新闻中大量引用群众的带有生活气息的活泼语言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新闻的八股文风,而且有利于汉语言的创新发展。活泼、睿智、幽默、生动语言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新闻的动感、美感,使报道读起来齿颊留香。“把报道和引言的关系想成巧克力小甜饼或许有帮助:面饼是给予报道躯体的信息和转述,而引言则是你的采访对象的观点、深入看法、幽默或伤感所形成的美味的巧克力粒儿,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⑩
注释:
①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②④刘其中:《诤语良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③⑦孙世凯:《新闻写作系列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⑤⑥⑨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⑧(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⑩(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新闻采写教程》,姚清江、刘肇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大众日报)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第2期
下文的重点就是来分析受众对新闻语言提出的另一要求——“诚”。
新闻语言为何要“诚”
我们前面说过“诚”是一个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道德概念。那么我们就从“情感”和“道德”的方向入手分析吧。
第一,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关于建筑队施工的质量问题。一家报纸的消息说:建筑队没有工程师,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查处。另一家报纸结尾处加了这样一段话:“这样的房屋搬进居民,总有一天要房倒屋塌,使住户死于非命,这样的建筑队,为了捞钱,不顾群众死活,真到了为非作歹的地步了。”前一家报纸出版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后一家的消息一见报,立即惊动有关方面,读者也纷纷写来尖锐的批评信件。[15] 一段话何以引起这样大的区别呢?这正是情感因素的作用。
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就其本质而言,情感表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使人们获得某种内心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说情感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要。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考力调动起来,由“情动于衷”到“言导于行”,新闻通过充沛的情绪作用,达到了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
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
第二,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提出一个著名论点,认为“德”是国家之基。可见“德”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每个新闻工作者也应当用新闻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的新闻工作已经形成优良的道德传统,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真实性原则;深入实际,尊重实践;还有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等等道德准则,必然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以诚相待”他们的受众,这种“诚”主要表现的新闻传播本身上,而新闻语言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纽带,自然非“诚”不可。
“诚”中介入的主观因素是否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诚”的要求包含着“情感因素”,情感是主观的,提倡新闻语言要“诚”岂不是把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混为一谈,而削弱新闻的客观性吗?其实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感情倾向,两者处理得好,是相得益彰的。
第一、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任何新闻传播都介入了主观因素。传播者总是有一定阶级立场,有一定是非、爱憎观念,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事实?选择哪些事实?怎样报道这些事实?一千个记者会有一千种方法,这就是主观性在起作用。美国学着艾尔弗雷德·A·克罗威尔说:“客观性在事实的新闻里是神话而已,是不存在的,得不到的。” [16] 由此看来,任何新闻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过主观性要来源并服从于客观性。
第二,情感因素的主观性和新闻的客观性在客观报道的方法中必然能够,而且也应该统一起来。我们这里讲的“情感”是不知不觉渗入客观事实之中的。情感流露得自然得体,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比如记者在报道我国奥运健儿夺冠时措辞兴奋,能传递扬眉吐气之感,从而振奋民心;在报道贪官污吏时言语严厉,是为民代言,而感化民气。事和情总是相随而生,相易而变,受众在接受事实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情感信息。关键是这情感是否能沿着事实“自然流露”。
如何让新闻语言“诚”起来
第一,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的理解上的一致性,从而使受众对新闻的接收转变为正确的接受。这既是实现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传播者道德内省的需要。
黄旦教授把新闻接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接触新闻阶段、意义转换阶段和接受阶段。[17]新闻传播效果产生于传播过程的终端,因而接收是产生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有了接收并不等于产生影响,只有那些过关斩将、被大脑接受的新闻,才称得上是有效果的。意义转换阶段连接着接收和接受,而新闻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尽力做到表达上和理解上的一致性,至少是相似性,才能使传收双方真正的得以沟通,产生共鸣;相反,表达上的笨拙,词义本身的多义性,就为理解的不一致提供了客观条件。
上面所提到的目前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如“通俗”、“简洁”等等要求,就是符合“一致性”要求的。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的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使用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语言来传播信息,才能为广大受众正确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好的为受众服务。
我们说是“道德内省的需要”,又为何意呢?有些传播者为了某种利益有意模糊歪曲事实,或者避重就轻,或者用些歧义的语言。比如 最近某家娱乐报纸有篇报道的标题是《陆毅透露将娶鲍蕾》,而报道中几乎全部的篇幅是讲,演员陆毅在广州为其首本个人写真举行签售会,直到最后一行字,陆毅回答记者问题时提了:和鲍蕾感情稳定,可能30岁之后会考虑结婚。这样的误导受众的语言和“问心无愧”“明明白白”的新闻语言之间就成了道德问题了。
所以,“通俗易懂”、“简洁明白”是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消除受众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既是新闻本身提高质量的需要,同样也是传播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之需要。[18] 它是新闻事实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体现着新闻本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东西。这种“需要”的满足只有通过“信息分享”过程中“知”与“不知”矛盾的解决来实现。而新闻的信息量就是消除受众不确定性内容的数量,新闻信息量是新闻价值总体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信息量体现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如果一篇新闻价值很高的报道,语言冗长拖沓,显然会在节奏上影响原有的信息量。如果本就是一篇娱乐受众的花边新闻,用了凝固在一个情节上的细致描写,比如有篇报道杀人案的消息,原本只要将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了,但报道中却“浓墨重彩”地描述案发现场,死者如何的惨相。这样的新闻语言就毫无新闻信息量可言了。
唐朝的刘知己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史通·叙事》)新闻作品,特别是消息往往只有几百字,既短又要给人以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在语言的运用上只能精练。语言精练了,如果枯燥乏味也不行,这就要求语言丰富而精练。毛泽东同志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度长江》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介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新闻语言要有“精练”和“丰富明快”,这是让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二个要求。
第三,从新闻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努力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性,这不仅是实现新闻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人性情感的需要。
新闻的社会功能就是新闻对社会的作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有: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3、舆论监督,4、知识教育,等等。传播者要使受众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要使传播者和受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推动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实现,特别是以宣传力量唤起人们行动,以情的感化达到宣传、教育和整合社会的目的。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受众可能就不会太买帐了。
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党报发行量呈逐年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在发挥指导、宣传作用的时候,缺乏情感上的共融性,亲和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现在许多同志都认识到党报改革的一条重要的路子就是要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实现硬新闻语言的“软化”。
新闻语言如何实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呢?李白有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们所追求这种情感上的共融也要流露得自然得体,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新闻的语言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词藻,不刻意摆着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来骗得受众的同情,我们要的新闻语言是朴素、实在,就要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的。
因而,“朴实无华”又“真心实意”的语言是让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三个要求。
新闻语言要“诚”起来,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的理解上的一致性,要追求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要努力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性,新闻语言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受众,真正体现一个“诚”字。有人可能会提出疑义了:如今是竞争的社会,新闻事业即便不完全为了赚钱,也是有双重属性,即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的,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9] 如此“真心实意”地为受众着想,如何参与竞争呢?
新闻语言的“诚”增加了竞争中的“筹码”
《孟子·离娄上》中有组著名命题:“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得民心得天下”,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争取公众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赢得了公众支持就赢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孟子是首次提出“三维竞争”这个概念的。
在人类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竞争:一类,胜负取决于双方实力的较量,衡量的标准是客观的;比如体育比赛。另一类,胜负取决于第三方的裁定,衡量的标准是主观的。比如竞选时的公众选票。
我们的新闻事业的竞争事实上是一种“三维竞争”,增加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就增加了对同行的竞争力。或者干脆说,竞争力就来源于对受众的吸引力,因为双方的胜负最终得由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来裁定的。当传播者以“真心实意”的方式为受众着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受众的时候,相信有思维、有判断的活生生的人们,不会没有感知的。
所以,我们相信对新闻语言“诚”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或者只是傻傻地去“赔钱”,它应当是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的衡量标准和在竞争中的“筹码”的。
1、4、8、13《新闻写作方法论》第228页,第231页,第20页,第235页,艾丰著,北京***出版社,1993出版
2、14《新闻采访写作》第344页,第347页,张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新闻语言分析》 第8页 ,蓝鸿文 马向伍著,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年出版
5《语言学教程》 26页 王振昆 谢文庆著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2月
6、7、17、18 《新闻传播学》 第140页,第205页,第231页,第159页,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二版)
9《辞海》 第1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0《略论中国哲学范畴的演变》,见《中国哲学范畴集》,张岱年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12 转引自《中日儒学史上“诚”范畴之比较》,王家骅 ,《南开学报》1992年第6期
15 转引自《新闻写作中的情感因素》 刘建明,《新闻学论集》第十二辑 第116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6 转引自《新闻写作教程》 第390页,邝云妙著
19《新闻学导论》 第92页,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媒体蜚短流长。不难看出,有的媒体是为美国和北约的全球战略服务,因此,也就为其炸馆行为辩护,事后为其行为寻找借口。
说法之一,轰炸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
据说,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测,说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我驻南斯拉夫记者认为,要不是这位记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务的那家报纸与某些势力配合,其动机令人怀疑。当然,这位记者的背景我们就不去考究了。
我在这里可以郑重地声明,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捏造。我不愿去分析谎言制造者的意图,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么样的奖赏。我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
迄至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斯拉夫已经进行了45天,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内乱的迹象和可能。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不存在避难的问题。
退一万步说,假如米洛舍维奇真的在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无权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
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DPRK)与韩国(Korea)之间的国家和民族统一战争,同时也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韩半岛)的体现。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韩国开始,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由于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主要的参战者除了南北韩外,还包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5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与高炮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防空作战。
五次中东战争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共)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的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完败的一场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在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的支持下,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开始扶植南越的美国总统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John Fitzgerald Kennedy(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统一了越南全境。
英阿马岛战争
1832年英国占领西岛,次年占领东岛。从此英阿对马岛的主权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双方谈判破裂,战争爆发。从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国夺回,战争结束,历时74天。
1 9 8 2 年4 月2 日到6 月1 4 日,历时7 4 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1999年6月10日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伊拉克战争 2002年3月20日-2002年4月15日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
另有中越战争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西线云南省和东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 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例如,战前准备中各个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都扩编为 12000人以上的临战编制),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16 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0,000人应战。
中国解放军战役部署: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欠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以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1979年2月17日,中国解放军东线5个军10余万人分14 路进入越南境内,3小时后,北集团突破莫隆,歼敌独立营,向通农前进,助攻部队正在茶灵方向与敌激战,呈胶著状态,一线尖刀部队陷入苦战。 同日,西线5个军约10万余人在杨得志指挥下,从云南边境攻入越南。
[编辑] 第一阶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中国政府称:中国云南、广西边防部队发动了对越南军队的自卫还击战;歼灭了以越南境内的高平、老街两地区为据点的越南国境警备民兵。但中国解放军伤亡惨重,仅2月17、18日两天阵亡人数就达4,000余人。[来源请求]
* 2月17日,中国突袭越南,战争开始,中国占领孟关镇。
* 2月18日,占领清水,越军在高平战线以坑道顽抗,谅山、同登一带的飞弹阵地被摧毁,双方於老街激战,莱洲越军退守黑河南岸。
* 2月19日,中国突袭并占领河鹿县长白山,中国空军轰炸海防。
* 2月20日,攻陷老街、同登,双方於包乐激战,越南空军轰炸河口以西的中国增援部队。
* 2月21日,中国解放军占领高平。
* 2月22日,中国解放军占领包乐,越军开始抽调驻柬埔寨与寮国的精锐正规部队回防,防守河内的2个师试图对高平发动攻击,莱州的中国部队展开反击,无功。
* 2月23日,谅山附近的高马山爆发激烈攻防战,中国军队占领河江。另有两个师在空军掩护下,进攻芒街、禄平。
* 2月24日,越军反击,与中国部队在高平、老街发生激烈巷战。越军曾试图渗透进入中国境内,但遭击溃。中方占领柑塘。
* 2月25日起,战情胶著,越军死守边防要地谅山。
[编辑] 第二阶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中国政府称:中国军队攻克了越南境内的军事要塞谅山市;歼灭了沙巴地区的越南军队。
* 3月1日,谅山爆发激战,越军自河内增援精锐的首都防卫军第308师向谅山展开反击,并使用化学武器。42军被迫后撤,中国紧急将后方炮兵师拉至前线进行压制即拼刺刀(解放军炮兵所谓拼刺刀是指接近前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拼刺刀),两方皆损失惨重。3月1日9时30分集中300门火炮,30分钟落弹几万发,当时许世友十分愤怒,亲自下令「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参战的解放军士气亦受到鼓舞。
* 3月4日,越军308师遭中国两个师由侧翼突袭击退,解放军攻占谅山。
* 3月5日,中国宣布已达到目的,开始自越撤军。越南宣布全国总动员令,誓言抵抗到底,越军自柬埔寨与寮国抽调回国的正规部队正式抵达,已就战争态势准备就绪。苏联开始增兵中苏边界,中苏大战一触即发。东欧共产国家掀起一片声讨中国侵略的声音。
[编辑] 第三阶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 月16日
中国政府称:该阶段中国军队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军队撤回中国境内。此期间中国解放军运送大批民生工矿物资回国(其中包括大量中国无偿支援越南的物资),此后越南工矿业基本瘫痪。
* 3月7日起,中国正式撤军,并开始运送此前援助越南的民生工矿物资,利用补给车辆载回中国境内。多处越南工矿业设备瘫痪。
* 3月13日,中国继续撤军,并在撤退路线上铺设地雷,以火箭与长程炮火掩护撤军。越军无大规模追击行动。
* 3月15日22时20分,最后一辆军车回到中国领土。
* 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行动,战争结束。
中国官方未发表伤亡人数。越南官方亦未正式发表伤亡人数,仅於官方《***》上罗列了中国军队在撤退时对攻占过的城镇做出大规模破坏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厂矿等。
[编辑] 结果
论战术:双方未有输赢。当时越南正规军都在柬埔寨,以至未有正式军团对战。待越南精锐回师谅山,解放军又己撤退。所以有未能定谕。 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
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 (1944-1994)》(军事译文出版社有中译本),2月17日,中国出动6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数千门大炮,在广宁至莱州的整个北部边界全线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经过30个昼夜(2月17日至3 月18日)的战斗,越南消灭和重创了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称中国伤6万余人,还有2万被击毙。
[编辑] 中国的战后总结
* 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无可识别之军阶、军衔制度,导致指挥体系严重紊乱,战后中国军队全面恢复文革前军阶、军衔制度。
* 越军善用曾经造成美军大量伤亡之诡雷埋设,再度使中方伤亡惨重[2]。
* 越南方面的抵抗强度超乎预期,而中国方面由於缺乏战车、步兵、炮兵间的协同作战经验,导致战争期间伤亡惨重。
* 前线通讯能力不良,炮兵因常发生误击友军事件而无法充分发挥支援效果。
* 59式与62式坦克不利於在山岳丛林地带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装甲武器攻击,损失惨重。62式战车装甲太薄,防御力不足。
* 步兵缺乏装甲运兵车或步兵战斗车辆输送,全靠步行作战,机动力过差。
* 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不足,造成兵员死亡比例过高。
* 工兵设备与技术都不足,尤其缺乏现代化渡河工具,影响攻击速度。
* 空军支援不够,且缺乏夜战能力。
* 前线指战员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仍然使用老式战术,导致兵员重大伤亡。
* 后勤补给情况不理想,补给车辆不足,常靠人力进行运补。
* 部队训练不足,且缺乏山地、丛林战与夜间战斗的训练;与长年在山林与美军作战周旋的越共军接战,倍感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