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千里或致远,号东篱。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早年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写作特点
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其剧作大抵写实的效果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去作大段的抒情,以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至于杂剧内容,则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等。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现出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又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在杂剧创作上具有虚实相生之美,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外在形式寓言抗世愤世的内容,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为出名,于1321年-1324年秋季间病逝。
马致远没有字,只有号。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中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扩展资料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现存《汉宫秋》、 《荐福碑》、 《岳阳楼》、《青衫泪》、 《任风子》等7种。所作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反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消极避世思想。《汉宫秋》 写王昭君的故事,描写细致, 曲文优美,是其代表作。散曲现存小令100多首,套数17套。主要是感怀不遇,歌颂隐逸生活,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