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克洛斯(洛斯费利兹)

2023-01-19 0:01:42 最新体育 zengha

日本投降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

投降历程:

1945年9月2日,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进行,该舰的锚地距离横滨盟军总部只有30海里。

也不是说东京或者横滨就没有足够安全的地方,仪式上舰主要还是为了调和矛盾,即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陆军和以尼米兹为代表的海军之间的“荣誉争夺战”。

上午8点30分,各盟国代表乘坐驱逐舰从横滨到达密苏里号锚地,第一个登舰的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随后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和加拿大等国代表走上甲板静候。一向喜欢耍大牌的麦克阿瑟是8点50分才乘专舰而来,尼米兹代表海军在甲板上迎接,随后引其至将领指挥室休息。

稍后是日本政府和军部的代表登舰,以内阁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为首的11人陆续到达签字桌前。

上午9点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走出休息室,甲板上除盟国和日本代表外,还分两排站立着美国陆海军各50名将军,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仪式首先由麦克阿瑟发表讲话,他的最后一句话宣布:

我现在请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重光葵和梅津先后签字,大约9点10分左右完成,麦克阿瑟随即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的各国签字”。

其实就是给自己报幕出场,并回身邀请美军中将温莱特和英军中将帕西瓦尔陪同签字,这二位是刚刚从沈阳日军战俘营用专机送来的,三年多的战俘生涯让他们俩骨瘦如柴,身穿最小号的军服还显得肥大不堪。

麦克阿瑟用完1号签字笔,当场送给了温莱特,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时,麦克阿瑟孤身逃离菲律宾,接手指挥权的温莱特于1942年5月5日率部投降,9万多美菲军成为战俘,他本人被押送东北受尽折磨,整个美国居然视其为英雄。

麦克阿瑟当然得表示一下;第2号签字笔用完后,送给了在新加坡投降的英军指挥官帕西瓦尔,1942年2月15日,他率领8万多英联邦军队向山下奉文3万日军投降。

中间用过的三支笔后来分别送给了美国国家档案馆、西点军校、海军学院(陆海军还得继续平衡),而第六支笔麦克阿瑟则送给了自己的夫人琼·费尔克洛斯。

至此,麦克阿瑟签字和耍酷完成,然后是尼米兹签字,再然后是徐永昌等其它盟国代表签字,全体盟国签完的时间正是1945年9月2日9时18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投降

麦克阿瑟为什么宁肯不要军籍,也要留在菲律宾?

1935年10月,麦克阿瑟带着83岁的母亲,以及艾森豪威尔等随从,登上了前往马尼拉的轮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希望罗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时间后再宣布解职令,毕竟四星上将比两星少将更让他觉得风光,总统答应了。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倍感沮丧。就在麦克阿瑟一行人等,还在奔赴马尼拉的途中,罗斯福突然变卦,宣布了他的解职令。也就是说,麦克阿瑟到菲律宾,只能以少将身份面对当地民众,肩抗四颗将星的威武场面,只能是个梦想了。

这件事,让麦克阿瑟十分愤怒,大骂罗斯福不够意思,故意让他难堪。有些人认为,罗斯福是记恨麦克阿瑟曾经诅咒他,所以小肚鸡肠、出尔反尔,就是给麦克阿瑟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是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和一位将军去计较,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的人,恐怕在总统的位置上,根本做不下去;二是,麦克阿瑟诅咒他,尽管有些不敬,但也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更何况事后已赔礼道歉,他不会计较。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工作。要知道,从美国到菲律宾乘船快则一个月,慢则2-3月,不宣布麦克阿瑟的解职令,新上任的参谋长无名无分,如何开展工作?况且又是重要的位置,岂能耽误?就算罗斯福有这个心,但客观上也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更让麦克阿瑟伤心的,还是母亲平克尼病重,一直卧床不起,船到了香港病情开始恶化,到达目的地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麦克阿瑟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专心陪伴老母亲直至去世,好几个月,他都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

不过,像是命中注定似的。上任途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任妻子费尔克洛斯。俩人一见钟情,费尔克洛斯更是取消了去上海的行程,俩人一起照顾母亲,在麦克阿瑟最伤心的时候,始终不离左右。第二年,俩人在美国举行婚礼,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麦克阿瑟事业、家庭双丰收,成了菲律宾陆军元帅。

1936年,麦克阿瑟在母亲去世几个月后,在妻子费尔克洛斯悉心照料下,走出了悲痛,开始整顿菲律宾的防务。在他看来,菲律宾群岛面积与英国相近,但要防御的海岸线比美国还要长,又是日本南下的必经之路。因此,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必要的。

在他的计划中,每年要训练4万名民兵,到1946年菲律宾完全独立时,要达到40万人的规模;同时建设一支拥有250架作战飞机的空军,以及由50艘鱼雷快艇组成的海军;并建立一所类似于西点军校式的军官学校,可以说是简单易行。

麦克阿瑟对这个计划充满了信心,一旦得到落实,就可以让入侵者至少付出50万人的代价,以及3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征服菲律宾。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可不是那么简单,这份建军计划每年需要800万美元,这对贫穷的菲律宾来说,难度太大。

一方面,庞大的军费开支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税收,容易引起民众的反对,甚至是叛乱;另一方面,过度的加强武备,一定会引起日本人的不安,反而将菲律宾置于危险之中。该计划从问世起,就遭到菲律宾和美国各方的抨击。

但在好友奎松总统的支持下,计划还是开始实施,只是规模减少了一半。而美国陆军部也只是看在老参谋长的面子上,提供了一些老旧的武器装备。尽管麦克阿瑟有些失望,但有妻子费尔克洛斯陪伴,在菲律宾的日子,总的来说他很满意。

更令他满意的是,奎松代表菲律宾政府,授予他陆军元帅称号。这让麦克阿瑟的虚荣心再次得到满足,因为在美国现役的军人中,他是第一位被授予元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他自己设计的元帅服,在外人看来,实在是滑稽可笑。

1937年,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2年任期就要到期,美国军方要求他返回国内接受其他职务,一贯我行我素的麦克阿瑟,自然不愿离开菲律宾,倒不是这里的生活有多好,而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让他敏锐地感到,这里将是战争爆发的前沿。

他要在有生之余再经历一次战争,这是对军人职业最好的诠释。麦克阿瑟与奎松商量后决定,辞去美军职务,继续担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从事后看,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尽管也曾灰溜溜地逃离菲律宾,但最终经历了战争并凯旋而归。

从某种角度看,菲律宾就是麦克阿瑟的“福地”。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费尔克洛斯(洛斯费利兹) 第1张

麦克阿瑟去菲律宾,为何请求总统暂时不宣布解职令?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段大喜大悲、铭记在心的日子。麦克阿瑟也不例外,1935年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多事之年”。作为陆军参谋长,5年的任期已到,他何去何从,成为美国当局一件难办的事情,因为他才55岁,离退休还有9年。

如果下部队降职使用,显然让其继任者感到难堪。而且,麦克阿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渴望有职有权的地位。更何况,凭借军人的直觉,他已经闻到战争的味道,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冲锋陷阵,不想虚度剩余的年华。到哪里合适呢?

老朋友邀请,去菲律宾最合适。

就在麦克阿瑟卸任前,按照《泰丁斯迈克达菲法案》,美国将结束对菲律宾的军事管制,让这个国家实行自治。作为一个岛国,不仅经济落后、国贫民穷,而且在军事上面临着日本的威胁。加强防务是当务之急,而麦克阿瑟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他十分了解菲律宾。西点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的第一个服役地就是在菲律宾,而且其父亲做菲律宾军事总督多年,父子俩对整个东南亚进行过9个月的考察,熟知这里的风土民情,口碑也不错。菲律宾,也可以说是麦克阿瑟的“第二故乡”。

其次,菲律宾总统奎松,是他的老朋友。早在菲律宾服役期间,就结识了当时还是律师的奎松,年龄相仿、价值观一致的年轻人,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奎松希望一位德高望重、懂军事的人,帮他建立国家防务,第一个就想到了麦克阿瑟。

让大家放心的是,麦克阿瑟十分愿意去菲律宾。在他看来,战争一旦爆发,日本一定会对南下的必经之路——菲律宾下手,那时他将处在战争的最前沿,实现再次上战场的愿望;而且到海外服役,可以避免屈就低职的尴尬局面,“一举两得”。

然而,有一件事比较麻烦,那就是麦克阿瑟以什么身份去?按照《法案》规定,在菲律宾取消了总督制,取而代之的是“高级专员”,但麦克阿瑟一口回绝,因为担任这个职位就必须退出现役,脱去军装,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最终,确定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去。

对于麦克阿瑟去菲律宾的安排,罗斯福很快就批准了。这其中,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一位高级人物的去留问题,而且从他本人来讲,曾经在总统办公室遭到麦克阿瑟的诅咒,对这个目中无人的人十分反感,希望其消失得越远越好。

但是,到菲律宾上任,麦克阿瑟很不顺。

1935年10月,麦克阿瑟带着83岁的母亲,以及艾森豪威尔等随从,登上了前往马尼拉的轮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希望罗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时间后再宣布解职令,毕竟四星上将比两星少将更让他觉得风光,总统答应了。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倍感沮丧。就在麦克阿瑟一行人等,还在奔赴马尼拉的途中,罗斯福突然变卦,宣布了他的解职令。也就是说,麦克阿瑟到菲律宾,只能以少将身份面对当地民众,肩抗四颗将星的威武场面,只能是个梦想了。

这件事,让麦克阿瑟十分愤怒,大骂罗斯福不够意思,故意让他难堪。有些人认为,罗斯福是记恨麦克阿瑟曾经诅咒他,所以小肚鸡肠、出尔反尔,就是给麦克阿瑟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是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和一位将军去计较,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的人,恐怕在总统的位置上,根本做不下去;二是,麦克阿瑟诅咒他,尽管有些不敬,但也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更何况事后已赔礼道歉,他不会计较。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工作。要知道,从美国到菲律宾乘船快则一个月,慢则2-3月,不宣布麦克阿瑟的解职令,新上任的参谋长无名无分,如何开展工作?况且又是重要的位置,岂能耽误?就算罗斯福有这个心,但客观上也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更让麦克阿瑟伤心的,还是母亲平克尼病重,一直卧床不起,船到了香港病情开始恶化,到达目的地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麦克阿瑟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专心陪伴老母亲直至去世,好几个月,他都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

不过,像是命中注定似的。上任途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任妻子费尔克洛斯。俩人一见钟情,费尔克洛斯更是取消了去上海的行程,俩人一起照顾母亲,在麦克阿瑟最伤心的时候,始终不离左右。第二年,俩人在美国举行婚礼,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麦克阿瑟母亲对他有什么影响?

麦克阿瑟是著名的将领,他之所以成为军人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但是,对麦克阿瑟来说,有三个对他最为重要的女人,那么对麦克阿瑟重要的女人是谁呢?她们与麦克阿瑟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对麦克阿瑟有着重要影响的女人分别是他的母亲和他的两任妻子。麦克阿瑟的母亲玛丽·平克妮·哈迪是一位关心儿子的好母亲,她了解儿子,一直在麦克阿瑟身边给予他支持,在他就读军校时就陪伴在旁。在麦克阿瑟犹豫是否接受出任参谋长之时,母亲鼓励他不能懦弱,要勇敢面对,这使得麦克阿瑟下定决心出任该职位。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