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

2023-01-14 13:14:15 最新体育 zengha

中国发展模式的详细内容

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现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任何到访亚洲的人都会认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能力方面的声望严重受损,而中国名声大振。幸运之轮正在转向。“中国奇迹”是2009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中国经济和工业实现了“惊人崛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都可以从“中国经验”中获益。

中国发展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中国改革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中,许多主要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下滑,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创造了一种有效发展模式,从而造福千百万人,使中国人民摆脱饥饿,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可能。它涉及几个关键词——民生为大、渐进改革、文化觉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的概括,是“危机之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总结,一串关于中国的组合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经验”,从“中国现象”到“中国精神”,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还有“中国活力”、“全球化中国”、“中国火车头”等等,“中国(China)”成了国际最流行的词之一。

“中国无愧为2009年全球风云国家”

2009年底,“中国工人”作为唯一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这份周刊的常驻北京记者奥斯汀·拉姆齐认为,千千万万的中国工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他们正在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美国《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免于陷入“深渊”的一大因素。

一年多前,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新世纪来最严峻的挑战。2009年初,我国政府坚定提出“保八”目标。对此,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的反应并不乐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纷纷调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指标,而有些西方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经济的最后支柱不再坚挺”、“中国只是一个身陷囹圄的大国”……怀疑声此起彼伏。一时间,中国经济前景被描绘成一片灰暗。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困难前所未有,措施同样前所未有。面对“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果断出台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6.1%、7.9%、8.9%……中国经济逐季回升,世界各国惊讶地注视着这个在逆境中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人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不仅全年“保八”已无悬念,而且回升速度和幅度均远远领先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以一条鲜明的“V”形反转曲线,平息了当初有些人“U”形、“L”形、“W”形等猜测,向世界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中国最新经济数据鼓舞世界”、“中国成为第一个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国际舆论赞誉纷来。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说:“2009年将作为非常特殊的一年载入世界经济史册,而中国经济在这一年的表现将成为其中突出的一章。”巴西《圣保罗页报》特邀专栏记者艾伯蒂·菲斯洛教授2009年12月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稳定与恢复所做出的贡献,使古老的“未来之国”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无愧为2009年全球风云国家。印度新德里政策选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莫汉·古鲁斯瓦米说,2009年中国在发展经济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防止经济下滑方面,中国领导人表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及迅捷的反应能力。

“中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了千百万人”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引来世界热议“中国模式”的话,那么,“危机之年”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更助推了这一讨论。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涉及几个关键词——民生为大、渐进改革、文化觉醒。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说,中国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跟西方确实不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刊文说,中国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主要经济体经济均出现下滑,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了千百万人,使他们摆脱饥饿,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可能。

俄罗斯政治基金会负责人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在俄《消息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奇迹”是2009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说,中国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

牛年牛气冲天,虎年生龙活虎。展望2010年,沃尔夫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9.3%,而且这种增速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2010年将全面复苏。联合国2009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达8.8%。日本《钻石》周刊在虎年新年号中载文认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进一步恢复。由于内需看好,加上外需也将有所恢复,虎年中国经济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经济这艘在汹涌波浪中奋力前行的巨轮,还将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被世界认同

作者2008年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模式的魅力》的评论, 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最近美国有影响的《新观点季刊》把这篇文章和基辛格、斯蒂格利兹、亨廷顿等人的文章编在一起,出版了一个探讨全球化有关问题的专刊。其实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怎么好,而是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反思,为什么西方自己的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微,而中国没有采用西方的模式却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

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模式远非十全十美。恰恰相反,中国模式有不少缺点,甚至还衍生出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处理。但与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模式还真是不错。西方八、九十年代曾在非洲推行了所谓“结构调整方案”,其特点是削减公共开支、减少政府的作用,结果使非洲本已非常脆弱的国家能力变得更加脆弱。一般认为这是导致非洲国家经济更加衰败、社会危机恶化、艾滋病严重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在俄罗斯推行了“休克疗法”,今天被很多俄国人称为俄罗斯历史上出现的第三次“浩劫”(前两次是13世纪蒙古铁骑的入侵和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的入侵)。

与西方主导的模式相比,中国模式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近30年一个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20多年来,世界上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业绩,整个世界的扶贫工作将黯然失色。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美国人所说的恐怖主义,而是消除贫困,因为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仍然生活在极其贫困的状态之中,其中8亿人(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在挨饿。就此一点,中国的经验就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第三、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这使中国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盲目采用西方模式而带来的困境,也使中国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仅抵御金融危机这一项,中国模式就值得充分肯定。2005年我曾访问印度尼西亚,危机造成的影响犹在,当地学者告诉我这场危机使印尼过去20年的发展成果付之东流。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未能抵御住这场危机,将是什么后果。

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这种做法比较接近英国历史上的经验主义传统,英国人相信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判断的相对稳定性,提倡埃德蒙·伯克所说的“有保留的改革”,并坚持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如果要有生命力,就应该主要从自己的传统中逐渐衍生而来,而不是通过追求某种纯而又纯的理想模式而来。

第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改革开放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有启迪。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这些具体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些做法背后的思想,特别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和而不同”、政府的作用等,则可能有相当的普遍意义。沿着这样的思路,中国应该能够沉着地应对,并最终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这些思想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的政治软实力。

我们常说:中国硬件进步很大,软件跟不上,这个说法,一般地讲,笔者完全同意,我们的地铁这么新、这么漂亮,但大家拥挤着上车,不排队,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市民素质还有待很大的提高,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仔细一想,中国的硬件进步这么大,是不是也有我们自己软件的一部份功劳呢?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从高速公路到机场港口,发展如此之迅速,难道不也有我们自己指导思想和相关决策的功劳吗?推而广之,我们为什么能使近3亿人摆脱贫困,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则有增无减呢?我们为什么能够避免“休克疗法”呢?我们为什么能够避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呢?我们是如何克服SARS危机的?我们是如何较为顺利地渡过了加入世贸组织的五年过渡期并还给世界一个惊喜的呢?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不能仅仅是太极拳、中华美食、写意画、书法、功夫、舞龙、孔子学院等,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政治软实力、政治价值观、治理模式等等,而且这种软实力,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也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说到底,作为有国际意义的软实力,其关键就是要能够比较好地回应我们这个世界提出的严峻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一个是贫困/发展问题,一个是和平/战争问题,包括恐怖主义问题,西方价值观并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美国主导的“民主输出”模式更是导致了世界动荡不安,而恐怖主义对美国、对世界的威胁也有增无减。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过去要么苏联模式,要么西方模式。冷战结束后,苏联模式随着苏联解体而退出历史舞台,西方主流认为这是历史的终结,剩下的就是一条不归路:全世界都将拥抱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冷战后的情况表明世界事务要复杂得多,如果西方的制度真是普世适用的,那么为什么在第三世界一推行,则屡屡失败,从菲律宾到海地到伊拉克都是如此。

在处理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中国的软实力对外部世界有其独特的魅力,因为它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权力把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有没有权力从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衍生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安排?有没有权力在实现各项人权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分轻重缓急? 有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影响迄今为止西方思想占主导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国的经验对此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这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对许多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未来走向,都可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张维为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为世界工业生产的复苏创造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初,中国政府曾言,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诚如斯言,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应对和处理国际金融危机的“稳定器”,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为稳定中国市场,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法国《费加罗报》上撰写题为《中国让经合组织走出衰退》的文章指出:“感谢中国。经济复苏已得到确认,并扩散至所有发达国家,这要部分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活力。”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约尔延·埃尔梅斯科夫表示,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超出预期,为世界工业生产的复苏创造了条件。德国《商报》2009年11月报道认为,中国很好地抵御了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的冲击,这对其他亚洲经济体是利好,对全球经济也是一个有力提振。一些韩国媒体纷纷指出,韩国经济复苏是“搭上了中国经济便车”。

当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国际上只有极少数有识之士断言:中国是解决这场危机的“金钥匙”,它能开启漩涡中的世界经济大门。

而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的50%。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及国际关系教授麦克·默尔认为,2009年,中国真正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领头国家”的行列;要摆脱危机,中国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福布斯》杂志刊文指出,中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

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 第1张

什么是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China development model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中国发展模式[1],简称为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选择的不同于西方的却又比较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现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任何到访亚洲的人都会认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能力方面的声望严重受损,而中国名声大振。幸运之轮正在转向。“中国奇迹”是2009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中国经济和工业实现了“惊人崛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都可以从“中国经验”中获益。 中国发展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中国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主要经济体经济均出现下滑,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了千百万人,使他们摆脱饥饿,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可能。它涉及几个关键词——民生为大、渐进改革、文化觉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的概括,是“危机之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总结,一串关于中国的组合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经验”,从“中国现象”到“中国精神”,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还有“中国活力”、“全球化中国”、“中国火车头”等等,“中国(China)”成了国际最流行的词之一。 “中国无愧为2009年全球风云国家” 2009年底,“中国工人”作为唯一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这份周刊的常驻北京记者奥斯汀·拉姆齐认为,千千万万的中国工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他们正在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美国《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免于陷入“深渊”的一大因素。 一年多前,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新世纪来最严峻的挑战。2009年初,我国政府坚定提出“保八”目标。对此,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的反应并不乐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纷纷调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指标,而有些西方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经济的最后支柱不再坚挺”、“中国只是一个身陷囹圄的大国”……怀疑声此起彼伏。一时间,中国经济前景被描绘成一片灰暗。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困难前所未有,措施同样前所未有。面对“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果断出台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6.1%、7.9%、8.9%……中国经济逐季回升,世界各国惊讶地注视着这个在逆境中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人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不仅全年“保八”已无悬念,而且回升速度和幅度均远远领先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以一条鲜明的“V”形反转曲线,平息了当初有些人“U”形、“L”形、“W”形等猜测,向世界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中国最新经济数据鼓舞世界”、“中国成为第一个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国际舆论赞誉纷来。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说:“2009年将作为非常特殊的一年载入世界经济史册,而中国经济在这一年的表现将成为其中突出的一章。”巴西《圣保罗页报》特邀专栏记者艾伯蒂·菲斯洛教授2009年12月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稳定与恢复所做出的贡献,使古老的“未来之国”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无愧为2009年全球风云国家。印度新德里政策选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莫汉·古鲁斯瓦米说,2009年中国在发展经济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防止经济下滑方面,中国领导人表现出卓越的适应能力及迅捷的反应能力。 “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为世界工业生产的复苏创造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初,中国政府曾言,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诚如斯言,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应对和处理国际金融危机的“稳定器”,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为稳定中国市场,而且为稳定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法国《费加罗报》上撰写题为《中国让经合组织走出衰退》的文章指出:“感谢中国。经济复苏已得到确认,并扩散至所有发达国家,这要部分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活力。”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约尔延·埃尔梅斯科夫表示,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超出预期,为世界工业生产的复苏创造了条件。德国《商报》2009年11月报道认为,中国很好地抵御了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的冲击,这对其他亚洲经济体是利好,对全球经济也是一个有力提振。一些韩国媒体纷纷指出,韩国经济复苏是“搭上了中国经济便车”。 当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国际上只有极少数有识之士断言:中国是解决这场危机的“金钥匙”,它能开启漩涡中的世界经济大门。 而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及国际关系教授麦克·默尔认为,2009年,中国真正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领头国家”的行列;要摆脱危机,中国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福布斯》杂志刊文指出,中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 “中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了千百万人”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引来世界热议“中国模式”的话,那么,“危机之年”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更助推了这一讨论。一串关于中国的组合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经验”,从“中国现象”到“中国精神”,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还有“中国活力”、“全球化中国”、“中国火车头”等等,“中国(China)”成了国际最流行的词之一。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涉及几个关键词——民生为大、渐进改革、文化觉醒。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说,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跟西方确实不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刊文说,中国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主要经济体经济均出现下滑,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造福了千百万人,使他们摆脱饥饿,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可能。 俄罗斯政治基金会负责人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在俄《消息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奇迹”是2009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副主编卡迈勒·贾巴拉说,中国经济和工业实现了“惊人崛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都可以从“中国经验”中获益。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发表文章说,中国已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最大的赢家。任何到访亚洲的人都会认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能力方面的声望严重受损,而中国名声大振。幸运之轮正在转向。 牛年牛气冲天,虎年生龙活虎。展望2010年,沃尔夫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9.3%,而且这种增速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2010年将全面复苏。联合国2009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达8.8%。日本《钻石》周刊在虎年新年号中载文认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进一步恢复。由于内需看好,加上外需也将有所恢复,虎年中国经济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经济这艘在汹涌波浪中奋力前行的巨轮,还将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历届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廷斯基(1919年3月25日--1921年3月16日)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9年3月25日--1924年1月21日)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919年3月25日--1953年3月5日)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919年3月25日--1926年10月23日)

叶莲娜.德米特里耶夫娜.斯塔索娃(临时)(1919年7月--1919年9月)

格里戈里.叶弗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1921年3月16日--1926年7月23日)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1922年4月3日--1930年12月21日

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1922年4月3日--1930年7月13日)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924年6月2日--1929年11月17日)

克里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926年1月1日--1960年7月16日)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926年1月1日--1946年6月3日)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26年1月1日--1957年6月29日)

扬.埃内斯托维奇.鲁祖塔克(1926年7月23日--1932年2月4日)

瓦列里安.弗拉基米罗维奇.古比雪夫(1927年12月19日--1935年1月25日)

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1930年7月13日--1957年6月29日)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1930年7月13日--1934年12月1日)

斯塔尼斯拉夫.维肯季耶维奇.科西奥尔(1930年7月13日--1938年4月29日)

格里戈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1930年12月21日--1937年2月18日)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安德列耶夫(1932年2月4日--1952年10月16日)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1935年2月1日--1966年4月8日)

弗拉斯.雅科夫列维奇.邱巴尔(1935年2月1日--1938年6月16日)

安德列.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1939年3月22日--1948年8月31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39年3月22日--1964年10月14日)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46年3月18日--1953年7月7日)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1946年3月18日--1957年6月29日)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1947年2月26日--1949年3月7日)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1948年2月18日--1958年9月5日)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第1次)(1948年9月4日--1952年10月16日)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阿韦尔基.鲍里索维奇.阿里斯托夫(第1次)(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杰米扬.谢尔盖耶维奇.科罗琴科(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第1次)(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利舍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列昂尼德.格奥尔基耶维奇.梅利尼科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别尔乌辛(1952年10月16日--1957年6月29日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潘捷列伊蒙.康德拉季耶维奇.波诺马连科(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马克西姆.扎哈罗维奇.萨布罗夫(1952年10月16日--1957年6月29日) ,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第1次)(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切斯诺科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第1次)(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马特维.费多洛维奇.什基里亚托夫(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

阿列克谢.伊拉里奥诺维奇.基里琴科(1955年7月12日--1960年5月4日)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第2次)(1955年7月12日--1982年1月25日)

阿韦尔基.鲍里索维奇.阿里斯托夫(第2次)(1957年6月29日--1961年10月31日)

尼古拉.伊里奇.别利亚耶夫(1957年6月29日--1960年5月4日)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57年6月29日--1982年11月10日)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957年6月29日--1957年10月29日)

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伊格纳托夫(1957年6月29日--1961年10月31日)

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1957年6月29日--1964年11月16日)

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第2次)(1957年6月29日--1964年5月17日)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福尔采娃(1957年6月29日--1961年10月31日)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第2次)(1957年6月29日--1966年4月8日)

努里金.阿克拉莫维奇.毛希丁诺夫(1957年12月17日--1961年10月31日)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第2次)(1960年5月4日--1980年10月21日)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0年5月4日--1977年5月24日)

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里扬斯基(1960年5月4日--1976年3月5日)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1961年10月31日--1973年4月27日)

安德列.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1962年4月23日--1982年11月22日)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1964年10月16日--1975年4月16日)

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1964年10月16日--1973年4月27日)

基里尔.特罗菲莫维奇.马祖罗夫(1965年3月26日--1978年11月27日)

阿尔维德.雅诺维奇.佩尔谢(1966年4月8日--1983年5月29日)

维克托.瓦西里耶维奇.格里申(1971年4月9日--1986年2月18日)

费多尔.达维多维奇.库拉科夫 (1971年4月9日--1978年7月17日)

丁穆罕默德.阿赫梅多维奇.库纳耶夫(1971年4月9日--1987年1月28日)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1971年4月9日--1989年9月20日)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73年4月27日--1984年2月9日)

安德列.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1973年4月27日--1976年4月26日)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73年4月27日--1988年9月30日)

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1976年3月5日--1985年7月1日) ^

德米特里.费多洛维奇.乌斯季诺夫(1976年3月5日--1984年12月20日)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1978年11月27日--1985年3月10日)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1979年11月27日--1985年10月15日)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0年10月21日--1991年8月23日)

盖达尔.阿利耶维奇.阿利耶夫(1982年11月22日--1987年10月21日)

维塔里.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1983年12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1983年12月26日--1988年9月30日)

伊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1985年4月23日--1990年7月14日)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4月23日--1990年7月14日)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勃里科夫(1985年4月23日--1989年9月20日)

爱德华.阿姆夫罗西耶维奇.谢瓦尔德纳泽(1985年7月1日--1990年7月14日)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1986年3月6日--1990年7月14日)

维克托.彼得洛维奇.尼科诺夫(1987年6月26日--1989年9月20日)

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柳尼科夫(1987年6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1987年6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瓦吉姆.安德列耶维奇.梅德维捷夫(1988年9月30日--1990年7月14日)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89年9月20日--1990年7月14日)

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马斯柳科夫(1989年9月20日--1990年7月14日)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1989年12月9日--1991年8月23日)

米克拉斯.马尔季诺维奇.布罗克扬维奇乌斯(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吉维.格里戈里耶维奇.贡巴利德杰(1990年7月14日--1991年1月31日)

斯塔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古连科(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扎索霍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伊斯拉姆.阿卜杜加尼耶维奇.卡里莫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彼得.基里洛维奇.卢钦斯基(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阿卜卡马特.马卡利耶维奇.马卡利耶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4月25日)

卡哈尔.马赫卡莫维奇.马赫卡莫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弗拉基米尔.米克拉诺维奇.莫夫西相(1990年7月14日--1990年12月11日)

阿亚兹.尼亚兹-奥克雷.穆塔利勃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伊万.库兹米奇.波洛兹科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艾尔弗雷德.彼得洛维奇.鲁比克斯(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加利娜.弗拉基米罗芙娜.谢苗诺芙娜(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埃恩-阿伦.奥古斯托维奇.西拉利(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叶弗列姆.叶弗谢耶维奇.索科洛夫(1990年7月14日--1990年12月11日)

伊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伊万.季莫费耶维奇.弗罗洛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奥列格.谢苗诺维奇.舍宁(1990年7月14日--1991年8月23日)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1990年7月14日--1991年1月31日)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1990年12月11日--1991年8月23日)

斯捷潘.卡拉佩托维奇.波戈相(1990年12月11日--1991年7月26日)

连比特.埃利马洛维奇.安努斯(1991年1月31日--1991年8月23日)

朱姆加尔别克.别克库塔诺维奇.阿曼巴耶夫(1991年4月25日--1991年8月23日)

格里戈里.伊西多洛维奇.叶列梅(1991年4月25日--1991年8月23日)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苏尔科夫(1991年4月25日--1991年8月23日)

历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历届最高苏维埃主席

]1.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历届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2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3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4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5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6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7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8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9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10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11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