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导裁判:应落于端线外1-2米处,保持宽广的视角,一般情况下应在罚球线梯形线与端线的两交点之间移动,为了找到更好的观察角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越出此范围,他应根据球的位置决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发动裁判员们的轮转,正常的攻守转换时,他成为新的追踪裁判。
2、追踪裁判:一般情况下,他在有球一侧的28英尺线附近移动,通常与前导裁判在一侧,当中央裁判移动换位后,他移动到同侧中央裁判的位置上,正常的攻守转换时,他成为新的前导裁判。
3、中央裁判:通常在无球区,移动,范围在罚球线延长线与罚球区弧顶之间,始终是罚球的执行者,正常攻守转换时仍为中央裁判。
4、概括来说,正常攻守转换时,三位裁判员的换位原则是:追踪裁判换位成前导裁判、中央裁判不换位、前导裁判换位成追踪裁判。
可以的,对于一场比分胶着的比赛来说,裁判判罚的公正性直接就能影响到现场的气氛、球员的情绪乃至整场比赛的胜负。
NBA中裁判的设置和FIBA双裁判制不同,NBA中篮球设有三个裁判,如上图,一个裁判放置在底线,一个在弱侧边线,一个在中线,如三角进攻一般基本站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当球在外线时,边线裁判就站在罚球线的延长上(foul-line extension),当球落入低位之后,他也要相应地向下站。往往分工是,弱侧裁判重点看管无球人,底线看低位并数三秒,中线裁判看球和跟快攻。
三个裁判的视野分部应该说已经是相当合理了,相对双裁判来说基本没有视线盲点。在FIBA比赛中,中线裁判和边线裁判的工作要由一个裁判完成,在NBA之所以分而化之,是因为NBA场地相对大一圈,加上攻防转换特别快,所以需要一个额外中线裁判。这个中线裁判的第一守则,就是他必须在整个攻防阵地之后,这样在快速攻防转换的时候他能有充分的时间跟住快攻。要让裁判犯错误,最关键的就是要破坏这种三角平衡,尽量地制造他们的视觉盲点。那么能够制造这样情况的最好时机,就是当球转到低位的时候了。
看右图,球在低位,正好距离两边的裁判差不多远,而中线3号裁判的视野也比较远。对于2号裁判来说,三秒区的拥挤往往会对他的视线产生巨大的干扰。所以当在这个位置进行前后包夹的时候,靠近底线的包夹人的动作往往不会被看到。留意下,往往有争议的哨子,往往就是球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响的。所以,在这个位置,是防守进行包夹的好时机,因为在多防一的时候,裁判更加难观察球的情况——当然前提是2号裁判没有往这一侧移动。但在双裁判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弱侧产生太大的盲区,底线裁判一般不会向强侧走。接着看右图,我们还会发现裁判的视野盲区落在了弱侧高位,因此当外线进攻队员试图空切的时候,就应该使劲去挡,别让丫跑进去
当然拉,争议的哨子并不一定会偏向守方, 如果想要不让哨子响起来,那就得把握住裁判的尺度了。正如上面说的,如果要让裁判见怪不怪,那就得从一开始就狠防。让裁判从一开始就习惯于你的防守强度,如果哨子一响,适当松些,如果裁判默认你的防守强度,最好,对防守有利。不要一开始松松垮垮,等到落后十几分,team foul满了,才想要加强防守。因此要在低位包夹时候能够瞒天过海,就在防守强度上加强。
在场上混,往往裁判一般留意的,更多的是防守人的手部动作,仔细看,往往防守队员的手上都很干净,在包夹的时候,手都举的高高装无辜,而偷偷的踩住你的中轴脚,你一想转,重心就没了。或者突然用膝盖顶下你,百忙当中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就倒了。这种dirty play的高手,首推当年的Stockton,包夹时候踩别人脚丫子不算,在做掩护时候偷偷给你一肘子也常见。不过也算是领悟瞒天过海这招的真谛了。
总结一下:
防区扩大时裁判视野盲点也相应变大。
球落入低位时进行上下包夹防守,逃犯规的几率比较大。
死防弱侧的空切。
从强势防守开始,跟着裁判哨的尺度慢慢调整。
少用手去拦,多用脚步和膝盖以下的部位。
是的。特别是季后赛。
裁判可以给一个球队制造机会,但是被偏袒的球队能不能抓住机会赢得比赛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我都很纠结,常规赛不够激烈,季后赛裁判干预太多,哎...NBA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