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5日下午3时,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正在进行,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开始做准备。
全红婵7岁学跳水、11岁进广东队、13岁进国家队、14岁成为中国队最年轻的选手,像一匹蒙着眼罩的千里马,不知周遭地出现在世界*跳水赛事上。
在前4跳中,全红婵凭借干脆利落的动作、极小的水花已经被观众记住。其中教科书般、令竞争者感到绝望的满分两跳,让解说员毫不吝惜地将之称为“多年难遇的天才”。
第5跳将决定比赛的名次。全红婵起跳的瞬间,场馆的观众放缓了呼吸。德国一个电视台这样播报:“彷佛世间最容易的事一样,*的曲腿腾跃、漂亮的上升、卓越的入水……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这还有什么可以扣分的地方。”
7名裁判里,6名给出了10分,1名给了9.5分。满分。解说员激动地说:“在跳水界,这就是天花板。”
最终,大屏幕上显示全红婵决赛总得分466.02分。胜利的号角已吹响。
这个来自广东湛江的小女孩,被加上无比耀眼的金色冠冕。教练用力地将她举起,全场尖叫、欢呼。被举起时,她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她说,自己的胳膊被举得有些生疼。
成名如此之早,又如此之快,以至于全红婵夺得*的那一刻,世界还不知道如何待她:惊喜,或是狂热。
跳水界的老前辈们对全红婵给出一致好评。*位奥运跳板跳水*、“跳水女皇”高敏,将全红婵形容为“老天给世界跳水界的礼物”。
起初,每天上千人围在全红婵远在雷州*的老家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拍照、直播。企业老板们要给全红婵送现金、房产、小卖部,全红婵的父亲分文不收。网友寄来的辣条,被放到迈合村村委会,村委会告诉快递员全部都原路退还。
“保护全红婵!”有媒体呼吁道。她只有1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人们应当小心翼翼地待好这颗钻石,不要用非理性的过誉将其捧杀。
高敏写到,在生长发育期和技术力量交替的过程中,对全红婵来说就像走钢丝一样,所以她目前除了要消化荣誉以外,还有很多坎需要去面对。
而喧嚣之外,有群人默默地站在远处。他们注视着全红婵,像在守护着一只正在放飞的风筝。正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交递线轴,这只风筝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1 后盾
8月9日傍晚,迈合村恢复了旧日的平静。干完农活的全红婵父亲,和村民坐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用外地人几乎听不懂的雷州话唠家常。
前几日,来全红婵家扎堆做直播的网红一茬接着一茬,导致外界通往迈合村的路被堵得水泄不通,给村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还有的企业、网友,给全红婵寄来了辣条,全红婵家人拒收。寄件人说,那就放到村委会然后分给村民吧。村干部告诉快递员:不收,全部原路退回。
涌来的人太多,村民小组组长碰头商量决定:封村。迈合村三百多户,多数年轻人外出工作,但在家务农的年轻人,有时间的都积极做起了志愿者。
他们在各条通往村子的道路边设防疫点,禁止非本村村民随意进入。被批准进入的人,要逐一登记身份信息和测量体温。
不忙的时候,这些迈合村的年轻代表,会在短视频平台上跟网友直播互动。有网友问起全红婵家的情况,一个稍胖的、坐在摩托车上的志愿者说,“这个就不用大家操心啦,村里和政府一直都很关照她们家。”
全自华是全红婵的“伯伯粉”。自得知全红婵进入广东省队后,只要她被广东省派出去参加比赛,他都要认真反复观看。
他对全红婵的风格颇为赞赏,动作干净利落、跳得美极了,“很不容易的,每天爬上跳下地训练,才达到这样的效果。”
全红婵拿到东京奥运会跳水运动员选拔赛第一站*后,回到村里,在家待了两三天。全自华很高兴,即便是同一个村的,他也难得有机会见到这位小姑娘,于是去找她合了影。
全自华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专门向村里申请了十万元奖励全红婵。“她家条件相对困难一些,2018年我当村干部的时候,给她家申请了低保。给她发十万块奖金就是为了鼓励她,去拿到更多的*,不要有后顾之忧。”
全红婵父亲比全自华小,他有着典型的雷州人长相,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三色短袖上衣。全红婵长相随她父亲,全自华开玩笑说,“但她比她爸爸好看太多了。”
全红婵父亲听完直乐呵。女儿夺冠后,他的电话响个不停,以各种理由找他的人也多了不少。白天他在地里干活,一通电话打进来,他又要往家里赶。
他和女儿的别离多过相聚。全红婵7岁进入湛江市 体育 运动学校(简称湛江体校),他就算把女儿托付给学校和教练了。
全红婵在湛江体校训练时,因为家离学校近,可以一周回家一次,他或者妻子会开着电瓶车去学校接女儿。后来,女儿进入广东省队、国家队之后,一年都难得回来一次。比赛时,女儿不能跟外界联系,他也只能通过新闻了解女儿的消息。
2020年10月,东京奥运会跳水运动员选拔赛石家庄站半决赛,全红婵发挥有些失误,全红婵父亲看在眼里,“听她说,去石家庄不熟悉跳台,半决赛的时候很紧张。后来听教练的话调整了心态,决赛就发挥正常了。”
这些年他从来没听过女儿抱怨训练的辛苦。别人夸他女儿是个天才,他摇摇头。女儿吃过的苦他都知道,但是怕家人担心,除了暗暗心疼女儿,他从不倾诉。
家里老人生病,全红婵妈妈出车祸留下后遗症,他也不敢告诉全红婵。女儿去比赛,他帮不上什么忙,他能够做得好的,就是让女儿安心训练和比赛,不给她添心理压力。
每次女儿跟他打电话,他要反复叮嘱,“注意身体,听教练的话。”
2 伯乐
2014年5月的一天,陈华明像往常一样去五县四区(当时的说法)选苗子。
陈华明是湛江体校的跳水教练,上世纪70年代他服役于八一队,回湛江后转型执教。
来到迈合小学时,正值课间,学生们在操场上打打闹闹,其中一帮小孩正在跳房子,陈华明发现里面有个“炸毛”(形容头发像刺猬一样蓬松)的小孩,弹跳能力还不错,他目测小孩的身长比例,感觉也很合适。
于是,陈华明留了个心眼,悄悄跟着“炸毛”小孩到她所在的班级。
依据陈华明的经验,一年级的小孩还太小,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好,相对便于培养、管理,所以他偏向于寻找二年级的学生。
这个“炸毛”孩子便是当时正好读二年级的全红婵。陈华明又找了几个孩子一起,到操场立定跳远,测试他们的弹跳和柔韧度。全红婵瘦瘦小小,身高不到一米二,“她跳了一米六几,爆发力非常强。”
于是,陈华明把全红婵和3个小孩的名字报给了湛江市麻章区 体育 局,由 体育 局工作人员给全红婵家里做后续工作。
湛江素来是跳水人才集中地。湛江体校开办于上世纪50年代,是湛江市跳水人才输送学校之一。另一所为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那里出了劳丽诗、何冲、何超等*跳水赛事*。
湛江体校的黄校长说,湛江体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父母都干农活,孩子耳濡目染,也能够朴实地接受困难的挑战。有些孩子来自城里,训练了一段时间父母一看,孩子黑黑瘦瘦的,心里受不了,就领回去了,“不是说只有农村的孩子才搞 体育 ,而是得先过父母这关。”
全红婵进湛江体校时,除了陈华明,还有三名老教练。这些老教练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对学生品行要求高,也看重基础技能和扎实训练。
湛江体校的条件相对艰苦,露天的游泳池边,跳台跳板风吹日晒到漆皮斑驳,室内的跳板也服役了二三十年。全红婵接受训练时的硬件设施,现在还保持着原样。
被招到 体育 学校的孩子,首先要学的就是游泳。孩子年龄太小,教练给他们绑一块浮板保证其安全,然后让他们在碧绿的泳池里习水性。有的孩子直接被吓哭,闹着要回家。
教练们当爹又当妈,要把他们哄回来慢慢游。全红婵胆子大,她不怕水也不爱哭。陈华明记得,她游了四五天,基本上就学会了。
接下来是长年累月的基本功训练。学生早上6点多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做早操。上午为五节文化课、下午一节文化课。
下午3点钟左右开始陆上、水上体能训练。湛江体校跳水队的训练量为陆上120到150跳、水上70到80跳,先是1米、3米跳板,然后到3米、5米跳台,练着练着,孩子们就不怕了。
他们像一条条黝黑的小鱼,在训练房的弹跳床上,轻盈活泼地蹦来蹦去,再一头扎进泳池绿油油的水里。兴致一上来,他们就报告教练,“教练,我要挑战10米(跳台)。”
陈华明看到了全红婵身上的某些天然优势。比如,她手长脚长,站得笔直,下肢非常有爆发力,跳水水感很好。
跳水水感好,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运动员压水花的能力。运动员靠下肢爆发力助跑,起跳时膝盖往后顶,身体抛出去后快速垂直入水,水花溅起的幅度就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水花消失术”。入水受力面积越小,运动员刷地一下进入水中,只是手部感到疼痛。相反就成了“炸鱼”,啪地下去,面部、头部就像被人扇巴掌一样,运动员极其容易受伤。
在 体育 竞技界,刻苦勤奋是运动员的必备素质,天分则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是*的加持项。陈华明说:“跳水的好苗子很缺,有天赋的孩子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
同批次训练的孩子难免吵架、打闹,全红婵也不例外。陈华明说,全红婵的性格很外向,且反击能力非常强,有时候会把别人揍哭。被揍的小孩向陈华明告状,陈华明便去拉架,“全红婵很冲,想欺负她连门儿都没有。”
3靠山
湛江体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一个月回一次家。这就意味着来到学校,孩子必须要学会独立。
陈华明非常清楚,孩子离家太早,来到陌生的环境接受 体育 训练,内心深处难免慌张不安。他们年龄太小,不知道孤独的概念,表现出来就是焦虑。焦虑到一定程度就哭闹,如果不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引导,孩子则很难坚持下去。
在跳水队这个大家庭里,陈华明自觉扮演孩子们的父亲角色,“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个靠山,有了依靠就有了向前走的底气。”
陈华明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鼓励和给温暖,他要求孩子跳完水,要把身上的水擦干净,否则就要着凉发烧,“跳水队的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爱心就是教练员执教*的标准,只要孩子感受到了温暖,那一切都好办。”
陈华明不强调给孩子灌输必须要赢的思想,而是给他们做兴趣引导。陈华明告诉他们,一定要相信教练,按照教练的指导完成好每一个动作。哪怕是比赛,只要把平时训练的水平拿出来,大胆放开去跳就行。
2016年,教练郭艺开始执教湛江体校跳水队。郭艺从陈华明手中接棒,训练全红婵这一批孩子。
郭艺是陈华明的学生,2003年他被陈华明挑中进入湛江体校接受跳水训练,随后他进入广东省跳水队。
如果说陈华明是跳水队大家庭的父亲,1996年出生的郭艺就是孩子们的大哥哥。郭艺跟孩子们没有代沟,和他们同吃同住,24小时守护着他们,孩子们也习惯了有事就找郭艺。
在半封闭的体校里,郭艺是连接外部世界的介质。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训练技术,还有参加跳水比赛的经验。比如,他最常告诉孩子们的就是,比赛时不要去想对手怎样表现,要集中精力想自己的动作应该怎么做,然后把这些动作发挥好。
全红婵给郭艺最深的印象就是自律,她训练是非常认真的,也不需要老师督促完成任务。到了晚上,全红婵会自觉地练习手臂、腿部等力量再睡觉。
2018年3月,11岁的全红婵被选拔至广东省跳水队。两年后,她又进入到国家队。
4 风筝
风筝,始终是要放飞出去的。
全红婵进到广东省队后,陈华明、郭艺能见到她的机会不多。两位启蒙老师每次跟她联系,更多地是关心她的生活,适不适应新的训练环境。
毕竟对于全红婵来说,湛江体校能给她的,是跳水最基础的技能启蒙训练。而广东省队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能专业化地将她的潜能释放出去。
全红婵进入广东省队后,一切就按下了加速键。按照陈华明的经验,一般跳水队员基础训练需要7至8年,而7岁开始练跳水的全红婵,从湛江体校到国家跳水队,只用了6年时间。
2020年10月,东京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第一站选拔赛前,全红婵刚学完一整套比赛动作。其中,对于她来说难度*的是难度系数为3.3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
陈华明说,这个动作是全红婵的心魔,那时候她学这个动作才两三个月,发挥还不稳定。在这一站的半决赛第三跳时,全红婵因为207C出现失误。陈华明推测,她当时可能角度没找对,打开太早了,最后没压住水花。
石家庄站选拔赛之后,全红婵回到湛江。或许是想念教练了,她回湛江体校进行了力量训练。
这次回来,郭艺觉得她懂事、成熟了很多。在全红婵进入湛江体校后,陈华明陆续招进了全红婵的师妹、师弟,“她惦记着她的妹妹、弟弟,我告诉她你不用担心,我们可以照顾好他们。”
三站选拔之后,陈华明还不敢肯定全红婵能够拿到进入奥运会的门票。但全红婵无疑是幸运的,国家队决定派全红婵出征奥运。
出师速度之快,超出陈华明的预期,“我和郭艺都知道,她的实力肯定是可以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参加了东京奥运会。”
陈华明说:“如果东京奥运会在2020年举行,全红婵年龄不够,是肯定参加不了比赛的。恰好奥运会延期了一年,让她够上了年龄。更没想到的是,国家队做了大胆的决定,用了这个国际赛事经验为零的新人。”
陈华明和郭艺被邀请至湛江市 体育 局,看东京奥运会跳水决赛直播,直到全红婵最后无懈可击的一跳,他俩心里的石头才落地。用对人了。
陈华明和郭艺带出来的这个小女孩,出人意料地变成了世界*。他们既激动,又充满担心。全红婵成长发育阶段,必须控制好体重,否则会影响跳水发挥;中国跳水界竞争太激烈,很难说哪天又会杀出一匹黑马,跟全红婵PK……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夺冠之后,全红婵给郭艺发了张照片。郭艺说,她是在告诉我们,她做到了。
陈华明感觉自己上了年纪,大风大浪都见过了,如今学生能够有所成就,便已是*的欣慰。
奥运教练牛犇并没有对全红婵夺冠发表看法。
同时,奥运教练中没有叫牛犇的人。体育圈中比较有名的叫牛犇这一名字的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牛犇,男,中国陕西人,效力于深圳足球俱乐部,场上司职守门员。
全红婵,2007年3月28日出生于广东湛江,中国国家跳水队女运动员。
全红婵成就:
2018年,全红婵获得广东省跳水锦标赛3项*。
2019年,全红婵获得广东省跳水锦标赛5项*。
2020年8月,全红婵获得广东省青少年跳水锦标赛3米跳板和10米跳台单双人等5项*1项亚军;10月,全红婵以437.75分夺得2020全国跳水*赛暨东京奥运会、世界杯选拔赛女子单人10米跳台*。
2021年3月,全红婵同获2021年中国跳水明星赛女子单人、双人十米跳台亚军;5月,全红婵以440.85分蝉联2021年全国跳水*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全运会跳水资格赛女子单人十米跳台*。
2021年8月,全红婵以五跳三跳满分总466.2分创女子10米跳台历史*分纪录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9月,全红婵连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跳水女子单人十米跳台*、跳水女子团体* 。
2021年8月,全红婵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9月,全红婵以运动员身份获表彰“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同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红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此次东京奥运会中,频繁出现00后小将夺冠的新闻,这一趋势的出现,让很多人对国家队的未来充满希望。北京时间7月28号,男子双人3米跳板传来喜讯,00后小将王宗源与老将谢思埸夺得*,在赛场上,他们默契的配合,如出一辙的动作,优美的落水,让观众看了都忍不住喝彩!这位00后小将,从被跳水教练看中的那一刻起,进入国家队,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登上了奥运舞台。王宗源在夺冠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自己的教练,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奥运*。
王宗源的家住在汉江,对于一个从小在江边生活的人,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的时候经常会和伙伴们在水中打闹,这也为他以后学习跳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岁的时候王宗源正式开始学习跳水,这不跳不知道,一跳吓一跳。王宗源迅速斩获了国内各种跳水*,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在2017年,他被选拔进入国家队,在国家队的训练当中,他也是非常*的一位,在教练和一些跳水前辈的教导与帮助下,他吸收了许多经验,对提高他自身的跳水能力十分有帮助。
2021年,王宗源因为出色的实力被选拔成为参加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3米跳板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他十分沉稳,出色的完成了正常比赛。大家都惊呼这位00后小将的实力实在是太让人刮目相看了,中国的跳水项目后继有人了!本来这个跳水项目还是很让众多网友担心的,但是在观看完整场比赛以后,许多人开始逐渐放下心来,这位小将*是前途无量,只要日后再多加练习,一定会变得更*,比现在更好!
如今,很多项目的老前辈都已经逐渐退出奥运会的比赛,替代他们的都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人担心的话,那么在看完21岁小将杨倩夺得步枪*,05年小将陈芋汐和04年小将张家齐获得双人十米台*,00后小将王宗源获得男双3米跳板*以后,大家都对国家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觉得江苏籍的奥运会跳水*陈若琳担任奥运会跳水裁判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且同时也是一件让陈若琳的努力得到回报的事情。因为承诺零至2016年底结束了她的运动员生涯之后,陈若琳就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学习,并且于2019年获得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而且在她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几年当中,陈若琳努力学习跳水裁判相关知识,并且获得了国际跳水裁判证书,并且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跳水队的教练。如今,她最终被东京奥运会选定为跳水项目的裁判,因此,我认为这件事也是陈若琳努力付出之后的一种回报。
陈若琳出生于1992年,是江苏南通人,于2006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性的跳水赛事。陈若琳与同伴贾童合作一起赢得了女子双人10米跳台*,获得了*跳水世界*。之后,陈若琳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和女子双人10米跳台两枚*,然后他又在2001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当中,一举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和女子双人10米跳台*,成为我国首位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均获得单人跳水及双人跳水*的人。而且她在之后的两届奥运会跳水项目当中也获得了*。
陈若琳在2006年到2016年期间前后一共获得了26次的奥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以及游泳世界杯的*和*,所获得的*数目在我国所有运动员当中都属于前列的,为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我觉得陈若琳担任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的裁判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时也是陈若琳所付出的努力应有的回报。
全红婵以三跳满分,两跳将近满分,总分466分获得本届十米跳水*,一举打破世界记录。全红婵赢得世界人民的鲜花和掌声,作为本届奥运会中最小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全红婵拿到十米跳水奥运*后,记者问她,为什么想赢?这个一脸稚气的小姑娘,一句话惹哭了很多人,我妈妈生病了,我想赢了奖金,回去给她治病。
总局颁发的奥运奖励,全红婵的*,可以给她20万到50万的奖励。霍老板体育基金,可以获得数十万的奖励,跳水队赞助商的奖励,大概几十万,所以总计应该将近100万的收入吧。
当然这只是国家给的奖金。奥运*是计入全运会的成绩的,在全运会时还会有奖励,另外地方企业一般都会有奖励性的政策措施,收入到账以后应该能暂时缓解一下她家里的经济情况,母亲的病也能接受更好的条件治疗。要说到够不够,其实更多的是后续治疗和康复的费用吧,但是以妹妹现在的价值,她值得足够的。广东湛江市卫健局和广东医附属医院领导到病房看望全红婵的爷爷,并表示会对全红婵爷爷和妈妈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
全红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以务农为生。她的妈妈因出过车祸,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曾多次进医院治疗,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全红蝉就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当记者采访她时,只有14岁的全红婵说要赚钱为妈妈治病,许多人听到这句话后都心疼这个14岁的孩子。
当她夺冠后,有企业了解到她需要钱后,自愿捐赠给她20万元,但被全爸爸婉言谢绝了,只接受了赠送的鲜花。可见,这是一位非常明智的父亲,没有消费女儿,能够让全红婵在今后的跳水生涯中没有任何负担。
2007年,全红婵出生在广东湛江的一个农村家庭,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一弟一妹,兄妹五人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她家是村里38个低保户之一,小红婵的父母,靠几亩小果园和外出打工,艰难地养活了一大家子人,非常辛苦,2017年,全红婵的妈妈因为一场车祸而丧失劳动力,做了好几次手术,而且常年要吃药。于是,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父亲一人的身上,艰苦训练的小红婵,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练跳水,拿*,挣钱给妈妈治病,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背着这份沉重,疯狂训练,然后从湛江体校跳到了广东省队,又跳到了国家队,正式成为了运动员,省队会发放一些运动员补贴,国内比赛中获得名次也会有一些奖金,懂事的全红婵,把这些钱全都攒起来交给了父母,夺冠的消息传来后,整个村子都在庆祝。
人类最伟大,最真实最美丽。似乎练成了水灭之术的奥运*无疑会让竞争者望而却步,时刻牵挂母亲病情的少女会让所有人怜悯。由于“赚钱为母亲治病”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这位少女所流露的真实感情,可以融化一切坚冰。
尽管只有14岁,全红婵是中国代表团中最年轻的运动员。但是她已经“身经百战”,几次击败了任茜、司雅杰等世界*,而她仅仅一年就入选了中国跳水集训队,在五月份的东京奥运选拔赛中,她以优异的高分夺得了10米跳台项目,总分超过了里约奥运会任茜跳出的分数。所有三站选拔赛,赢得两站10米跳台单人*。更令人吃惊的是,她以前从未参加过国际大赛。
百善孝为先,全红婵作为女儿心系妈妈的身体健康令人感动,年仅14岁就成为奥运*,在这个年纪就背负着渴望为妈妈付出,背负着治好妈妈病的担子,全红婵不仅仅在跳水台收获荣誉,身为女儿的这个身份,她也值得外界各方更多的称赞和关注。
全红婵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换来了全家人的荣耀。目前,还只是部分企业向全红婵进行了捐赠,国家和全红婵所在的地区都会对她有所奖励。虽然现在还无法预测她会获得多少奖金,但是她妈妈的疾病应该是不发愁治疗了。对于这一点相信当地惠州妥善的安排,只为了让全红婵今后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跳水运动当中,不会再因为妈妈的疾病而分神。
这位努力刻苦,善良孝顺的少年,希望妈妈的身体早点好起来,也希望你继续加油,在你的跳水事业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