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和英国的矛盾主要起源于马岛归属的争端。阿根廷是原西班牙殖民地,马岛是西班牙原属地,但是英国后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并实际控制。阿根廷认为他应该继承西班牙的所有领土,马岛也在其列。英国以国际法中规定的,实际占有和岛民公投来反抗阿根廷。1982年阿根廷爆发严重经济危机,为转嫁矛盾,当时的军政府决心武力夺取马岛,并判断当时冷战国际环境下,英国无力发动远征。但是阿根廷的判断完全落空,因为阿根廷是南美*的纯白种人国家,与邻国巴西,秘鲁,巴拉圭等国家关系紧张,导致南美国家几乎在政治上都不支持阿根廷。而阿根廷常年采取敌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策,导致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也不支持阿根廷。而北约本身就是以美英为首,英国在联合国反复强调领土争端应该由谈判而非武力解决。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包括中国。。。)的支持。阿根廷出动3000名军人武装夺岛后,以马岛总督为首的100余名英军投降。英国利用这点,在国际上大肆宣传,阿根廷在夺岛初期因军纪不严,发生哄抢岛民财产的事件,导致岛民的*反抗,这点也被英国利用,英国立即以国土被侵犯为由,申请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启动——对成员国一国的武力进攻,视为对成员国全体的进攻。并组建特混舰队远征马岛。阿根廷,在国际上,在军事上都没有做好对抗英国的准备,只是简单粗暴的占领了马岛,最后经过78天的战争,阿根廷无条件投降,马岛海战结束。马岛海战给阿根廷造成重大影响,直接导致英阿关系破裂,是两国摩擦的主要原因。阿根廷在二战期间名义上与日本宣战,其实对战局没有任何影响。
1981年到1982年间当时阿根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加尔铁里,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选择经由通过自认为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于是阿根廷执政当局以巧妙的暗示表达入侵马岛的意图,并且造成联合国的压力;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当局酬佣的废五金商人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国皇家海军的坚忍号 (Endurance) 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毁这个营地,但是由于坚忍号武装程度几乎为“贫瘠”的等级(仅有2挺20毫米俄勒康机炮,除非另外搭载两架黄蜂式直升机),带着一个排的陆战队打算将这些升国旗唱国歌的阿根廷人赶走。但是阿根廷海军5,000吨的Bahía Buen Suceso(喜事湾号)已经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陆,坚忍号只好折返。
历史上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贸易理念的首善之区,特别是与宣扬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国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19世纪,阿根廷关于集权者和联邦者爆发的冲突大多数源于以上分歧。